智能注射笔技术发展历史

注射笔百科 2023年9月29日 71

智能注射笔技术发展历史

智能注射笔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以下是该技术的主要发展里程碑:

1. 电子注射器的引入: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注射器开始出现。这些注射器配备了电子显示屏和控制按钮,可以用于设置剂量和注射速度。

2. 智能注射器的出现:2000年代初,智能注射器开始出现。这些注射器配备了更先进的电子技术,可以存储多个剂量设置和注射记录,并提供更精确的剂量控制。

3. 连接互联网的注射器:2010年代初,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注射器开始具备连接互联网的能力。这使得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监控和控制注射器的使用情况。

4. 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的增加:近年来,智能注射笔的功能不断增加。一些智能注射笔配备了自动注射功能,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剂量和时间表自动进行注射。此外,一些智能注射笔还配备了传感器和算法,可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并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

总体而言,智能注射笔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电子注射器到具备连接互联网和智能化功能的高级设备。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注射过程更加方便、精确和个性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走进信工学院、图书馆 、一附院?

【编者按】2019年,南昌大学紧扣“本科教育年”“一流学科年”“基层组织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书写高水平大学建设奋进之笔。学校各单位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即日起,官微将根据各单位报送材料,推出“我们的2019”系列,展示各单位2019年度主要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
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坚持“政府主导、校企协同、复合交叉、国际合作”,面向未来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高点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打造支撑国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工程领域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聚焦顶层设计、强化产教融合新趋势
面向“新工科”产业需求导向、跨界交叉融合和支撑引领并举,信息工程学院全面推进 “一体三握锋融合”,人才培养“再塑创新力”。面向3000+以上的行业和教育专家开展8场“新工科”部省合建“高校产教融合探索与思考”专题特邀报告。
聚焦创新资源、强化平台协同新举措(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显特色,构建面向未来发展“四梁八柱”
2017年学院首次按大类招生,2019年招生大类优化调整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类和自动化与仪器类四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两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医学部共建)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与自动化专业合并成自动化与测仪大类招生;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四个专业进入2020年工程认证受理通道。
(二)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以“四自教育”为指导,探索“科技信工、阳光信工、健康信工”学生培养模式,大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019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CCPC江西省赛
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比赛
“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2019年全国智能车竞赛获奖证书
“追光”晨读计划
A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
1.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上百项,共获省级以上奖100余项,其中高等教育学会认定的学科竞赛项目国家奖39项;
2.智能车竞赛再创辉煌,获全国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一项,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200多所高校中排名第5位;
3.坚持“追光”晨读计划和晚自习制度;
4.积极开展大学生强身健体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达65%,学院在校内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男子篮球赛冠军)。
(三)科学研究水租皮茄平再创新高
学院成功申请国家基金10项、省基金7项,完成SCI论文93篇,授权专利37项,申报省自然科学奖和省科技进步奖都进入答辩环节。
(四) 面向“新工科”创新实践体系建设“三注重”
1. 交叉平台(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
12月6日,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的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上,南昌大学第四届“互联网+金奖项目——基于硅衬底LED技术的米典零蓝光健康灯”全球首发,并与小米有品平台达成合作,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新成效。
(南昌大学与海尔共建“智能产品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全球首发基于硅衬底LED技术的米典零蓝光健康灯)
2.科教协同(医工交叉平台)
进一步推动和医学部以及附属医院深度合作;与第一附属医院合作“科技部03专项”;与第二附属医院合办“智能医学工程专业”。
(“智能PET影像系统”荣获“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3.产教融合
“应急救护VR实验室”产教融合基地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梁惠玲莅临指导
4.基于硅基半导体的可见光通信系统亮相“世界5G大会”
可见光通信系统
5G+AI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5.科技成果转化:主动为职能部门智能化需求助力
宿舍安全主动防御系统
共享单车大数据监管平台
“南昌大学生态文明科学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第一期平台建设
6.图灵奖获得者马丁·爱德华·赫尔曼来访南昌大学
7.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在北京组织“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入选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并举行入选院校的授牌仪式。信息工程学院入选首批“经世国际学院”。
8.学院抓紧“新工科”发展新机遇,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成效初显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聚焦2019年典型人物201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弊察揭志刚
康复医学科主任冯珍当选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
王建宁当选2019年江西“最美护士”
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外科学总论教研室主任、普外科副主任揭志刚荣获“201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康复医学科主任冯珍教授当选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护理部主任王建宁被评为2019年“江西最美护士”。
惠民新举措(一)医保线上支付流程受肯定,建设智慧医院5G联合实验室
赣服通电子医保卡在一附院就医的线上支付流程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赏。一附院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与中国电信江西分公司合作,打造全省首个医疗行业5G基站,加快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广远程会诊、远程手术、院前急救等5G医疗应用。
(二)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全国首批“试水”医养结合
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专题会议,南昌、成都、武汉等7个城市入选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一附院与南昌市人民政府签约,立足于“国家样板”,打造南昌象湖老年养护中心,提供普惠养老服务。12月28日,象湖老年养护中心举行奠基仪式,医养结合项目正式开工。
(三)开启空中救援时代
2月1日,一附院利用直升机救援受伤高速交警,顺利完成了2019年春运江西首例直升机救援,实现了直升机院前急救和转运病人,应急抢救能力更进一步。
(四)手机一键报到,线上查询候诊
为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规范门诊服务流程,营造便捷有序的就医环境,一附院门诊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手机微信平台顺利开通线上报到及候诊查询功能。患者利用手机挂号后,通过GPS定位功能,医院就能判断患者所处位置,允许即将到达门诊的患者提前进行手机报到,并且能够查询门诊实时排队情况。
(五)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开出第一张惠民处方
12月19日,一附院严格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中选结果的要求,并于凌晨开出了第一张处方。该处方开出的药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售价为21.95元/支,在试点扩围政策落地前,售价为57.75元/支,降价幅度达62%。
(六)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
12月25日零点,一附院圆满完成“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工作,所有医用耗材以实际采购价格为基础实行“零差率”销售。本次改革是继2017年9月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深化改革、惠民利民的又一重大举措,有利于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医改红利。
主题教育有特色 (一)打造初心宣讲团队伍
一附院以“文明大宣讲、服务大提升、环境大整治”活动为基础,挑选了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语言表达好的年轻党员组建“初心宣讲团”,以“讲述身边先进故事,弘扬红色初心精神”为思想核心,以“送学上门、送教到家”为宣讲模式,全面覆盖医院各支部。宣讲团第一季活动结合主题教育工作安排,以《白衣守初心 铁肩担使命》为题完成61个党支部微宣讲。
(二)赴定点帮扶村开展全国扶贫日义诊活动
2017年度起,一附院精准扶贫对口铜鼓县永宁镇小水村。在国家第六个扶贫工作日之际,40余位医护专家前往小水村开展义诊活动,送医上门,进一步改善村民们的健康生活状况。
(三)开展“廉政教育月”活动,邀请革命先烈后裔方梅“讲党课”
为进一步加强一附院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院纪委开展2019年“廉政教育月”系列活动,面向全院干部职工开展廉政书法比赛、观看警示教育片、召开廉洁从业专题讲座等活动。
提质增效,工作成绩显著(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一附院5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地区基金项目40项,获资助直接经费1744.7万元。获批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史新高。
(二)添新:高精尖机器人手术系统、Vital-beam直线加速器
2019一附院新添“高精尖”手术机器人及全球先进的新型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引进最新一代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国产天玑骨科手术机器和Vital-beam直线加速器,南大一附院医疗技术朝着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三)“五大中心”建设新进展
一附院卒中中心从全国26家优秀医院中脱颖而出,获批“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荣获“五星高级卒中中心”荣誉称号,同时被中国卒中学会授予第一批“卒中溶栓取栓示范中心”;“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正式授牌;“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正式被授牌为“国家级胸痛中心”。
(四)象湖院区试运行
象湖院区举行试运行启动仪式,门诊开放全科医疗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通内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科室,急诊开放内科、儿科诊室,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检验科、心电图室和药房全天候开放。象湖院区占地490亩,编制床位3200张,随着象湖院区的投入使用,南大一附院集团化发展路线更进一步。
(五)消化内科获批世界内镜组织ERCP培训基地
世界内镜组织(WEO)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了一批ERCP手术量大、诊疗质量高的医院作为培训基地,面向全球招收进修学院,一附院消化内科成功入选。全国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南大一附院共5家大型医院成功获批。
(六)连续五年进入复旦百强榜
复旦版《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正式发布,一附院综合排名第83位、“科研学术排行榜”第68位;烧伤专科排名全国第七,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前十;神经外科位列“华东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第5名。
(七)信息化再上新台阶,获评互联互通五级乙等
一附院医疗健康信息化工作再传捷报,获得了目前全国最高等次的五级乙等授牌,全国仅17家医院获评五级乙等。
(八)建院80周年
全院职工庆祝建院80周年
10月25日,省领导、院士大咖、外籍学者、杰出院友代表、各兄弟医院代表及南大一附院全体院领导、离退休专家、职工等近千人齐聚,共庆医院80年华诞。
(九)绩效改革工作成绩显著
一附院出台“5221”绩效改革机制,制定综合绩效评价方案,此项工作获得国家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并应邀参加国家卫健委“闭门会”介绍经验。
南昌大学图书馆
以民生建设的非凡力度,推进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称作为大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得到了教代会代表大力支持,把改善图书馆借阅环境列为2019年民生之首。消防整改提升验收了、无线网升级了、空调修好了,走廊封闭、电梯更换正在推进。图书馆基本设施有了新的变化。
聚焦“本科教育年”,推进服务本科教育的资源体系,建设中创一流(一)加强一流文献资源体系建设
全年新增纸质图书12.6万册,新增电子图书24万册,现有纸质图书338万册、电子图书292万册,为专业评估和专业论证提供了文献资源保障。全年新增数据库和信息系统38个,现共有数据库及系统(含字库)342个,为学科建设与科研提供有力支撑,藏书量、资源建设经费在部省合建高校排名靠前。
1.围绕教育教学和一流本科建设采购文献信息资源。一是根据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为本科生购置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等文献信息资源,满足一流本科建设需要。二是新增学生自主学习、考试需求采购电子资源8个。
2.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师科研遴选配置文献信息资源。一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求配置资源数据库(含字库)近260个;二是增购Endnote单机版系统等师生科研论文写作应用系统10个。三是免费引入资源专题数据库近60个。
3.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平台,围绕提升师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专题推送文献。
4.筹建南大学人文库(校友文库)、博硕士论文库,推进南大师生学术成果的共建共享。
5.加强古籍保护相关工作,为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创造条件。
(二)服务教育教学,建设一流文献信息供给服务体系
1.开展线上线下文献检索与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参与人数2万人次;
2.优化资源供给服务,全年开展资源利用培训145场,帮助师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3.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建设高效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瀑布流电子借阅系统;优化新生入馆教育系统,建设远程访问系统,提高师生校外利用图书馆数据资源的便利性。
(三)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空间体系
1.优化空间布局,实现腾笼换鸟。建成了密集书库,增加阅览座位300个。
2.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体系向外延伸。一是我馆作为全国CALIS中心馆、CASHL文献专门馆、部省合建14所高校图书馆联盟馆、省高校图书馆联盟馆的优势,实现全国高校资源共建共享,荣获“2018-2019年度CALIS联合目录馆藏数据建设先进单位”。二是加强馆际合作与交流,先后接待校际考察团50余批次。三是按照江西省教育厅的要求,制定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聚焦“一流学科年”,在学科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中作示范(一)服务学科,学科咨询服务体系,示范引领,影响力大
1.定期发布学科服务专报12期,提升学科咨询服务能力。图书馆学科专报得到教育厅领导采纳,转发到全省高校阅研。
2.开展学科发展跟踪,深化学科发展潜力研究。为生命科学学院完成四个学科ESI进位分析报告;为理学院 “数学”和“物理学”两个学科进行了ESI学科发展动态跟踪监测。为兄弟院校学科进行了ESI学科分析,在兄弟院校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二)服务科研,一流科研,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1.科研服务平台更加便利。建设科技查新和查收查引网上委托平台,实现远程委托;申报成立南昌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申报全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做准备。
2.教育部科技查新站的内涵建设更有作为。一年来,完成科研课题查新报告共2122项,其中部级查新389项,其中完成国内外查新报告41项,查新报告的质量数量排在全国高校图书馆32位,查新站凭借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服务创收增长逾40%,达到144万。
3.服务科研的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再上新台阶。共为校内外读者处理文献请求24577余篇,启用了CALIS新版云端文献传递系统,更便于读者使用。
(三)服务人才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深度文献信息服务
1.为高层次人才评价提供科研论文检索报告近1100余份;
2.为科研团队申报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专题文献检索服务近100次,为科研团队申报成果奖提供查新报告160余份。
聚焦“基层组织年”,在图书馆服务育人体系建设中勇争先(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探索中创一流
1.把立德树人融入贯穿图书馆工作全方位全过程。一是制定图书馆推进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成长实施方案;二是在毕业生中开展“优秀校友承诺制”和在师生中开展“以志愿服务换罚款申请制”。
2.推进图书馆岗位服务育人和党员示范岗活动,着力建设服务育人新机制。
3.夯实党支部建设基础,以支部组织力带动服务育人。每个支部指导的一支学生队伍,带领读者协会、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社团推进服务育人全方位、全过程。
(二)围绕图书馆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结合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大调研,强抓问题解决与落实
1.抓住问题,研究措施。围绕图书馆党建及内涵式发展建设、健全信息资源供给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等,形成4个整体问题研究报告、11个具体问题研究整改措施,并汇集成册。
2.强势整改,力求实效。图书馆完成了涉及学校领导班子整改问题2项和图书馆自查问题10项。
(三)创新校园读书文化体系
1.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美化了图书馆门厅,成为学生毕业离校合影打卡点。
2.深入开展阅读推广,营造浓厚的读书文化。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进入传送门)
1. 我们的2019 | 走进材料学院、法学院、药学院
来源 | 信息工程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图书馆
编辑 | 王子睿、詹泽凯、韩雨彤、万婷
责编 | 朱姝叶
审核 | 饶勇、孔爱民、宋志豪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关于手持设备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

  如今的手持设备变幻莫测,在技术上谁也难以准确把握其未来的走向究竟是什么。硬件性能、功能设计、应用模式,面临太多的变数,未来的手持设备究竟什么样,惟有等待市场和实践的检验、选择。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手持设备当前面临的急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以及那些崭露头角的相关新兴技术,来展望最能影响未来手持设备发展的一些技术片段。在这些技术当中,有的刚取得基础研究的专利,基本处于理论论证阶段;有的尚在实验室的试制样机当中,离实用化还有距离;有的则已悄然现身市场,不断扩大着在手持设备领域的影响力。

  在手持设备还处于黑白单色显示的时代,一对普通的5号碱性电池能让其支撑数星期甚至几个月;而随着机器处理器速度越来越快、屏幕色彩越来越丰富、屏幕亮度越来越高,如今手持设备的电池已是难以承受重负了。无论手持设备性能如何强劲、功能如何丰富,并您带来多少快乐,一旦在旅途中电池消耗殆尽,不但令人扫兴,还有可能丢失重要的数据。在保持设备的重量和体积不变甚至更轻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电池的持续使用时间,可以说是各类便携设备共同面临的重要瓶颈。

  燃料电池(Fuel Cell)

  人们对便携设备的未来动力提出了一些途径,多数还是设想而已。不过,其中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步伐最近迈得很大,如今已成为最引人关注、最为现实并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一种解决方案(图1)。

  燃料电池通过液体燃料——甲醇的反应,来产生成倍于同体积传统电池的电量,从而为手持设备提供连续几天、十几天甚至更久的持续使用时间。在初期阶段,需要消费者自己经常用燃料瓶来为燃料电池充电,不过随着应用的普及,一次性的燃料电池很可能也将陆续上市。

  燃料电池面临的技术难题近来被不断突破,过去最大的问题是外型尺寸和重量。如今已在一些厂商的努力下,已经成功研制出了适用于笔记本电脑甚至手机的燃料电池。另一项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甲醇反应过程产生的水,近来的燃料电池原型产品将产生的水回存到原本盛装燃料的容器内,这会使燃料的浓度渐渐变稀,影响电池的性能,不过目前已在控制燃料浓如李前度方面取得了进步。

  燃料电池的真正绊脚石,恐怕不是技术,而是世界各国的政策。由于甲醇是一种易燃液体,因此在一些场合下它被指定为违禁物品,尤其是不允许携带上飞机。有专家认为:“政府的响应非常慢,即便受到重视,相关的解禁政策最早也需要到2007年才会出台”。如果不能在飞机上(商务人士的笔记本电脑和其他手持设备经扰派常出没的场所)携带燃料电池及相关设备,其推广势必深受影响。

  手持设备

  笔记本电脑

  图1 采用燃料电池的便携设备

  微型发电机(Micro-engine)

  除了燃料电池,还有一项比较引人关注的电源解决方案是微型发电机(Micro-engines)技术。这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发的技术,它通过一种体积远远小于普通电池的微型发电机,以打火机用的液体燃料为动力,来产生300多倍于普通电池的电量。初看起来好像有些耸人听闻,不过这的确是事实。据主管该技术研发的项目负责人Kyle Jiang博士乐观预测,这种技术将在2010年前取代当前所有手持设备中所用的传统电池。

  银聚合物电渣清池(Silver Polymer Battery)

  在寻求持久电力的途径中,人们既诉诸像燃料电池、微发电机这样的新兴技术,又重视像银锌电池这样的传统技术的开发利用。

  银聚合物电池由Zinc Matrix Power公司开发,与当前手持设备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能在同样大小的体积里包含更高密度的化学反应物,因此能产生更多的电量。或者,在需要缩减尺寸的手持设备中,银聚合物电池可以在保证相同电量的情况下让出很大的物理空间。据厂商介绍,银聚合物电池可以用每升燃料产生2kW的电量,这是当前锂离子电池的好多倍。

  银锌电池在军事上已有50多年的应用历史,不过在商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Zinc Matrix Power公司的技术,据称能使银聚合物电池达到推广的水平,已有一些手持设备厂商对其技术产生了兴趣,并有合作意向。

  细菌电池(Bacterial Power)

  这是一种比燃料电池、微型发电机还要概念新鲜的电池技术,不仅因为它最近才出现,更因为它所用的燃料即非甲醇,又非打火机所用的液化气,而是一种很普通的食品——糖。

  将来,当采用细菌电池的手持设备电量耗尽时,只需要对它加入适量的糖末,就算完成了一次充电。糖会被一种名为Rhodoferax ferriducens的细菌转化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电能。这种电池由Swades Chaudhuri和Derek Lovley两个人共同发明,他们的原型样品据称有83%的电能转化效率。此外,他们还声称这种电池的生产成本低廉,并可以被应用在-40度的严寒环境和80度的酷热环境。目前,他们正致力于这种技术的进一步产品化,以使其外型尺寸小到足以应用到手持设备上。

  除了上面这些,科学家们还在想尽设法寻求其他类型的新电池技术,以及新的充电技术,例如可以卷曲起来的电池、从设备直接到设备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等。此外,越来越多的手持设备正趋向于将内嵌的固定式电池设计,改为可拆卸(可更换)电池的设计,以比较灵活方式为手持设备提供成倍的动力。

  在手持设备上输入少量信息的情况下,屏幕手写输入或小型键盘方式尚可应付。不过在需要输入大量信息的时候,或需要输入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全尺寸键盘是必需的。不能提供全尺寸键盘的手持设备也往往因此在这些场合下没有多大用场。目前市场上虽有一些折叠式键盘,但毕竟以牺牲手持设备的便携性为代价。有无可能开发一种技术,既能实现全尺寸键盘输入,又能保持手持设备的原有外型尺寸?

  虚拟键盘(Virtual Keyboard)

  以色列一家称之为VKB的公司,已经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它研发的虚拟键盘技术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图1)。

  这种虚拟键盘通过一束激光,将一副全尺寸的键盘映像投射到比较平整的任何物体表面上,使用者通过“敲击”这种投影的“键帽”来实现类似真实键盘的输入。这种虚拟键盘在两三年前已经被全球各地的媒体曝光,其技术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由于其概念新颖、前景诱人、技术独特,被许多人所看好。

  不过,正如配备近眼显示器的手持设备还会同时保留传统的显示屏一样,类似虚拟键盘的新兴输入技术也不太可能完全淘汰手写等传统的输入方式,二者出现在同一设备上,会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下相互补充。例如在找不到平整的投影表面的移动环境下,也许会用得上手写输入。

  投射器外置

  投射器内置

  图2 装备虚拟键盘的手持设备

  全息键盘(Holographic Keyboard)

  VKB公司发明的激光虚拟键盘虽然很方便,但它需要将键盘映像投身到相对平整的物体表面上,似乎还“虚拟”得不够。全息技术的应用,才将一款完全虚拟的键盘呈现给手持设备。

  HoloTouch公司发明的一种全息键盘,可以将一款键盘的3D图像投影到使用者面前的空气中,一个红外检测器通过扫描键盘的全息图像,来识别键盘的敲击情况(图3)。

  很明显,这种3D的全息键盘比VKB公司的平面虚拟键盘还要方便,因为它不需要表面比较平整的投射物体,直接将键盘映像投射在空中,这几乎使其应用场合不受任何限制。这两种键盘还共有的优势是,投射出的键盘尺寸可以随意变化,几乎不受硬件尺寸的限制。

  这种全息键盘并非理论上的神话,InfoPerks公司已经从HoloTouch公司得到了该技术的专利授权,并将其应用于纽约的人行道等公共场所的信息显示终端。当然,它的体积还非常庞大,要应用于手持设备,还需要不断改进,这也许会再耗费几年的时间。

  行驶汽车中的手机按键

  手术室中的显示屏

  图3 投射在空中的全息键盘 (图:全息键盘1~2.jpg)

  感应型笔输入(Inductive Pen Sensing)

  虚拟键盘虽然快捷,但与现实尚有遥远距离。传统的手写输入仍是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主要方式。提高其输入精度、识别率和其他技术特性,同样不失为解决手持设备输入瓶颈的一条可行之路。

  当前的绝大多数掌上电脑、智能手机所用的触控屏,虽然在亮度、对比度、色彩数量等显示品质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触控输入特性还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Wacom公司正在将已成功应用于Tablet PC的感应型笔输入技术引进到手持设备上。

  在传统的触控屏的最表面,覆盖有一层柔性的压感薄膜,其下面是对压感进行采样的半透明的模数转换器,薄膜和转换器之间留有一定的空气间隙。每当手写笔或手指接触薄膜时,薄膜被压下并接触到下面的转换器上,从而产生输入信号。这种传统的笔输入方式具有不少的缺点:首先,模数转换器被置于屏幕顶层,很容易遭受物理损坏;其次,模数转换器覆盖在显示面板之上,尽管它是半透明的,仍会妨碍显示品质。

  然而,如果用感应笔型输入屏,一种传感器会被置于显示面板的后部,它会在14mm的距离范围内感应到手写笔的输入动作。由于传感器位于显示面板的后部,因此去除了对显示面板的阻挡,而模数转换器也得到了保护。此外,这种传感器不需要屏幕表面采用多层的保护膜,因此有助于设备变得更轻;还有,感应型输入的精度要高于传统的压感型输入。

  这种感应型输入需要专门的输入笔,不能像过去的触控屏那样可以用其他硬物甚至手指来代替。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专用笔并不需要电池来维系工作。

  Wacom公司曾声称它与Symbian公司就该技术进行合作,有望尽早将其应用到智能手机产品。
  对显示器来说,为了追求更好的显示效果,一般显示面积自然越大越好。所以,无论从台式PC、笔记本电脑,还是到家庭影院中的PDP、LCD电视、背投等,主流显示尺寸都在变大。手持设备同样也不例外,因为消费者在本质上希望它们能提供像桌面PC一样开阔的显示面积。而实际上,手持设备的机身尺寸和重量基本上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因此按照传统方法几乎没有可能实现这一理想。

  近眼显示器(Near-Eye Display)

  一种称之为Near-Eye Displays(近眼显示器)的新技术,却能解决这一矛盾。这是一种物理尺寸很微小的显示屏,可以在离观察者的眼睛很近的范围内,提供类似桌面PC的全尺寸显示效果。这种显示屏最典型的应用方式是被嵌在眼镜的其中一只镜片(另一只镜片为空白),从而可以让配戴者的一只眼睛观看显示画面,另一只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某研究机构在一些人群中就这种眼镜式显示器展开了试用活动,据称试用者普遍反映其舒适度良好(图4)。

  通过蓝牙或其他无线技术,将近眼显示器与手持设备相连,就有可能得到一种把双手完全解放出来的移动计算设备。当然,这一设想还有其他技术前提,即研发一种全新的命令(以及数据)输入机制,以代替现有的屏幕触控(以及手写)或鼠标等输入方式。

  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这种显示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比比皆是,而且它肯定不会完全取代当前手持设备通用的屏幕显示技术,不过我们可以预期这种能提供优越便利性的眼镜式显示技术会非常流行,因为另一种类似设备——耳机的流行为这种眼镜式显示器的普及提供了成功样板。

  图4 嵌入到眼镜片上的显示器

  虚拟大屏(RotoView)

  即使最大的手持设备的屏幕,显示面积也要远远逊色于桌面计算机的显示器。当然,设计者可以通过软件,让手持设备的小屏幕来虚拟显示类似桌面显示的大画面效果,不过只能显示其中一部分,要观察全部的话,需要不断地滑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滚动条,操作起来煞是费劲。

  Innoventions公司提出的一项称之为RotoView的虚拟大屏显示技术,可以让这种滚屏操作变得非常容易:使用者只需要将显示屏的任何一边(前、后、左、右)轻轻抬高,显示的画面将会像受到重力作用一样朝比较低的一边滑动,从面让使用者很轻松地浏览到完整画面的任何一部分。在使用者不需要滚动屏幕的时候(即只显示完整的小画面的情况下),这种功能还可以被锁定。

  Innoventions公司已开始了该项技术的授权,并在继续研究将这种显示屏应用于未来的手持设备上的硬件技术。这种显示屏要应用在手持设备上的话,需要传感器来判断屏幕的倾斜情况,并产生相应的画面滑动,因此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也相当重要。

  可卷曲的显示屏及设备(Flexible Handheld)

  Sony公司建立的人机交互实验室,专门用来研究未来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界面。它的研究项目中就包括一种可以卷起来的手持设备。

  这种设备大概基于所谓的电子纸显示技术,不过它可以卷起来的不仅仅是显示屏,而是整个机身。科学家不久前曾展示过名为Gummi的试制样品,并用它演示了一段用Quicktime播放的视频。其压感装置和触控面板内置于机身内部,对它的操控不依赖于手写笔或按钮,而是各种不同的卷曲、折叠动作。

  Gummi还远未达到较好的可用性,因为它更多地只是个信息显示终端,还没有有效的文本输入方式。
  消费电子热潮兴起,手持设备将是未来计算的主角。越来越多的尖端技术将加快应用于各类手持设备上,而五花八门的功能设计也将接受市场的考验。移动计算和手持设备的发展将是无止境的。

  随心所欲的移动打印(Random Movement Printing Technology)

  手持设备的打印输出,也是长期以来令人深感不便的弱项。一方面,接口标准方面的问题,使得手持设备与普通打印机难以直接相连;另一方面,即使接口问题解决了,在移动环境下扛个全尺寸的打印机也不现实。开发专门针对移动计算的打印技术势在必行。

  PrintDreams公司推出的RMPT(Random Movement Printing Technology)技术,可以实现这种随心所欲的移动打印梦想。这家公司据此提出PrintBrush打印机的概念设计,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打印机(图5)。通过蓝牙,这种打印机无线接收到来自手持设备的文本或图片文件,使用者只需要用它滑过任何类型(无论何种厚度、尺寸、形状)的纸张表面,即可完成现场打印输出。如果输出面积较大,一次打印不完,可以拿PrintBrush在纸张的适当位置续着滑过,直到打印完成。据厂家介绍,研发这种打印机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例如滑动方向走斜、滑动速度时快时慢等。

  PrintBrush打印机只有一枝圆珠笔的长度,厚度与手机差不多,重只有350g,适合装在衬衣口袋里,据说以后的产品还会更加轻小。PrintDreams公司正在对RMPT技术进行OEM的推广工作,相关产品有望最早在2005年上市。

  图5 轻握掌中的打印机

  储量无忧的微型硬盘(Tiny Hard Drive)

  过去的手持设备,绝大多数都以半导体闪存作为主要的存储介质。即使当前已开始流行以微型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MP3音乐播放器(或综合了MPEG-4视频、MP3音频、WMA音频播放的媒体播放器),半导体闪存仍是绝大多数手持设备所用的存储技术。不过,随着手持设备上图像、音视频等媒体应用的扩展和深入,微型硬盘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存储成本低等优势将越来越凸现出来。半导体闪存当前的主流容量仅为256MB~512MB,而iPod这样的音乐播放器所用的微型硬盘容量可以高达40GB。当然,要让掌上电脑、手机等小巧的手持设备内置微型硬盘,需要进一步提高微型硬盘的集成度。在此领域比较领先的Toshiba等厂商,已经可以生产出直径为0.85英寸(只在一枚硬币大小)、容量达2GB~4GB的产品。据预计,这种硬盘有望在2005年出现在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当中。

  图6 大小与硬币相仿的微型硬盘

  一机多用的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很可能是一项应用于未来的掌上消费电子设备的技术热点,不过相关的产品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才有可能面世。

  当前所有的无线技术(包括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设备,从FM调频收音机、CDMA或GSM手机到Wi-Fi笔记本电脑)都基于硬件调控,即它们由硬件来定义功能。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则与些完全相悖,即设备的功能主要通过软件的应用来决定和调控。例如可以有这一样一部掌上电脑:它的屏幕上排列着分别代表Word、Excel、FM收音、CDMA通话、GSM通话等功能的图标,用户只需要轻轻点击一下相关的图标,设备会自动选择相关的无线频段进行工作。软件无线电因此会产生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持设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无线网络上享受到各种种样的“大全式”的无线服务。
  虽然这些技术在手持设备领域的真正普及尚需时日,不过已有越来越多的消息让人振奋不已。例如,Toshiba和Fujitsu等厂商已经推出了配置燃料电池的笔记本电脑,甚至已有人试制出了针对手持设备的燃料电池样品;眼镜式显示器也在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正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小、越来越舒适;对于虚拟键盘,据说厂商正在为它挑Bug,以适合更多的应用场合。

  本文主要从单项硬件技术瓶颈及相应对策出发来关注手持设备的发展趋势。而实际上,各类手持设备的功能设计、外观工艺、软件及应用模式的变化将同样激烈而精彩。2004年夏初,在由美国MIT媒体实验室和消费电子协会主持召开的一场座谈会上,关于手持消费电子设备功能设计的讨论呈现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不少专家一致认为:新兴的手持电子设备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类似电视机、MP3播放器这样的“传统”设备,并且像将汽车行业一样带来丰厚的市场蛋糕。如此极度大众化的产品,应该倍加重视易用性和可用性,解决简单易用、更加便携、互联互通、功能丰富等多个诸求点之间的矛盾,将是手持消费电子设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最后让我们来简单设想一下手持设备在未来生活中将要扮演的角色:它是一款掌管几乎所有常用个人信息的PDA;它是能播放音乐、影片的媒体播放器;它是能在3G、Wi-Fi、WiMax等多种无线网络下无缝漫游的移动电话及互联网访问设备;它是FM调频收音机、微波数字电视甚至GPS的接收终端……甚至,它还将是您的电子钥匙和电子钱包!

印刷机发展历史

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1439年,德国的谷腾堡制造出木制凸版印刷机,这种垂直螺旋式手扳印刷机虽然结构简单,但却沿用了300年之久;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制成第一台圆压平凸版印刷机;1847年,美国的霍伊发明轮转印刷机;1900年,制成六色轮转印刷机;1904年,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凸版印刷工艺在印刷业中占据统治地位,印刷机的发展也以凸版印刷机为主。

但铅合金凸版印刷工艺存在劳动强度高、生产周期长和污染环境的缺点。从60年代起,具有周期短、生产率高等特点的平版胶印工艺开始兴起和发展,铅合金凸版印刷逐渐被平版胶印印刷所代替。

软凸版印刷、孔版印刷、静电印刷、喷墨印刷等,在包装印刷、广告印刷方面也得到发展。世界印刷机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0多年来,印刷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是胶印印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单张纸胶印机最大印刷速度为10000印/小时。一台四色印刷机印刷前的预调整准备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

印刷机自动控制主要集中于自动结纸、自动收纸、自动清洗、墨色的自动检测及墨量自动调节以及套准遥控等方面。这一时期除了单色、双色机外,每个单张纸胶印机制造厂商几乎都还具有四色机的制造能力,多数制造商都能够制造纸张翻转机构,进行双面印刷。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单张纸胶印机为标志,国际上印刷机械设计制造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与第一阶段的机型相比,新一代机型的速度进一步提高,由10000印/小时提高到15000印/小时,印前预调整时间也由第一阶段的2小时左右大大缩短为15分钟左右。机器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刷机械迎来第三个发展阶段。单张纸胶印机的某些机型可以达到17000—18000印/小时,但制造厂商并不极力追求印刷机最大印刷速度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缩短印前准备时间和更换活件的时间追求更高生产效率。

在印刷机械自动化方面,网络化、生产集成化、数字化工作流程、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的链接等技术成为开发的重点。海德堡公司的CP2000自动控制系统除了对全机从给纸、输纸及导纸、输墨、输水、换版、套准、清洗、干燥、上光涂布、喷粉及收纸等每个工作环节进行预置、调控及故障诊断之外,还具有实现印刷企业全部生产工序网络化、在线传输印前图像处理数据(CIP3/PPF或CIP4/JDF数据)等功能。

进入新世纪,多数胶印机制造厂家都开发了相应的DI数字印刷机。此外,为了适应人们对高档彩色印刷品的需求,8色组甚至10色组的多色组双面印刷、附加联线印后加工功能成为各类单张纸胶印机(包括小胶印机、DI直接制版机以及大型胶印机)的开发趋势,而且技术日臻成熟,该类型印刷机已经开始挤占原本属于卷筒纸印刷机的一部分市场。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孙灶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

例如,把文字刻、则汪扮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

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印zhang图片印刷术的发明,大大改变了这种面貌,人们积累的经验可以写成文字,进行大批量的复制、传播,这就是社会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机会。

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无论读书、看报,或是写字、作画,都得和纸接触.在工业、农陵穗业和国防工业生产中,也离不开纸.今天,如果没有纸,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纸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方面,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材料.回顾历史,这种重要物质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和指南针、火 药、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之类.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战国到秦汉的竹简、木牍和帛书、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牍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晔(398 —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继这之后,1973年在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的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三十多张麻纸,其中三张纸上写有文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是早期的西汉麻纸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到了公元二世纪,在东汉宫廷中任尚方令的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推广起来.同时,东汉还进而用树皮特别是楮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造纸术的发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应该完全抹杀. 汉代麻纸制造过程,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大体上是把麻头、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润胀,再用斧头切碎,用水洗涤.然后用弱碱性草木灰水浸透并且蒸煮,这可以说是后世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通过碱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进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后,就加以舂捣.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再用漏水的纸模捞取纸浆,经脱水、干燥后就成纸张.如果纸表皱涩,还要砑光,方能书写. 汉代劳动人民用简单平常的设备,从纺织废料中用化学和机械加工方法使纤维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纤维纸,在化学史和工艺史上的确是件值得大书的一项成就.这里有两个技术关键.一是用化学方法把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去掉,再用强力舂捣使纯纤维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丝.二是设计出一种多孔的平面筛,使纸浆能在筛面上滞流,把大部分水滤出后,含少量水的纤维便留在筛面上,再经干燥脱水,就构成一张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这种平面筛就是抄纸器,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原始雏型. 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 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

约在1300年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参看图1-8)。 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力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活字版印刷术是宋朝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N发明胶泥活字的情况,这是我国继雕版印刷之后又一伟大发明。 毕?N发明的活字版印刷,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毕?N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逐渐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

作者:冯瑞乾·:《印刷概论》·印刷术发展史详细可参阅 。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最早发 明的,标志着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石;宋代毕升发明 了泥活字,使用泥活字排版,这是我国继雕版印刷术之后的又一重大 发明。德国人谷登堡(J。

Gutenberg)于15世纪40年代发明的铅活字 印刷,开创了印刷技术的新时代;1845年诞生于德国的第一台快速印 刷机标志着印刷技术机械化进程的开始。 北京人民机器厂于1958年 生产出我国第一台高速双色胶印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 术伴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和高分子化学的发展而进入 现代化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开始普及, 使印刷实现了多色、高速;20世纪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激光照排 机的应用,使排版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彩色桌面 出版系统的使用,标志着印刷在技术与工艺方面的实质性变革。 而20世纪70年代点阵式打印机的使用标志着数字印刷的诞生。

印刷业的发展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而中国的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的集体创作。 中国的印刷术,导源极早;自新石器时代的印文陶、斑文布,商周的甲骨文、钟鼎文、玺印封泥,秦代的石刻碑文、模印传瓦,汉代的石经、到东晋的木板雕印符咒,皆为其先期的历程。

古代印玺,用於印布、印帛、印木、印陶、印泥,皆印刷术之先河。 印字之主要意义有二:一是印章,一是印刷。

中国在周代,用印章已多,至秦汉,广及民间。印章印於纸上,便与雕版印刷之作业过程相同。

人类文化,乃先有图画,后有文字。印刷的发展,是先印图画,后印文字。

图画印刷,其内容由简而繁;文字印刷,其字数由少而多。进而文字与图画混合印刷,形成了我中国的印刷文化。

汉代印章制度普及於民间。佛教徒及道教徒仿印章之法,刻印佛像与符咒。

汉和帝元兴元年,宦官中常侍蔡伦,利用树皮、麻头、鱼网、破布,发明造纸新方法,对印刷术之推广,居功至伟。汉灵帝时,发明拓印之法。

梁武帝曾在其父萧顺之墓前立表,石刻「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字,是与印章一样的左反书刻法。唐初贞观十年,印行「女则」十篇,是为雕版印书之始,可惜无实物可证。

现存的最早雕版印刷书籍,是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据考证,约雕印於唐武则天长安四年至玄宗天宝十年间,比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由王玠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早一百多年。宋仁宗时,毕升首创胶泥瓦活字版印刷法。

南宋绍兴年间, *** 用铜版印刷钞票「会子」。在「会子」以前的钞票「交子」、「钱引」、「关子」,也是印刷品。

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宋朝时蒙古人西征,元朝马可孛罗东游中国与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传入西方。 元朝王桢设计木刻活字,并创韵轮字盘检字排版法印书。

到了十五世纪初,朝鲜(今韩国)创用铜质活字,刊印「大学衍义」、「详定礼文」及「十八史略」等书,是为最古之金属活字版印刷品。西方印刷术的发展可追溯到十四世纪时,欧洲开始用雕板印刷,著名之板印古籍为「贫民圣经」及「圣克利斯多福图」等。

明英宗时,德国人顾登堡和荷兰人柯斯特创合金活字版。 后於清嘉庆年问传入中国。

一四六O年,意大利人菲尼格拉创雕刻凹版印刷法。后於清光绪年间传入中国。

十八世纪未,奥国人塞纳菲雨德创石版印刷术,即现在的平版印刷术。后於清道光十一年传入中国。

台湾地区的印刷业,往台湾光愎初期,仅有小型印刷厂一百八十家,而且绝大多数是活字凸版印刷;平版方面,最多也只能印刷套色的线条印件。由於民国四十二年的美援贷款更新印刷设备,又因民国五十七年起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大量印制彩色教科书,使印刷业欣欣向荣,不仅新厂纷纷成立、产量大增、品质提高,而且由单色印刷进入了平版彩色印刷的时代。

目前印刷工厂巳超过七千八百家。其中台湾省占百分之五十八点七八,台北市占百分之三十六点二八,高雄市占百分之四点九四。

民国六十二年前后,中小学教科书之印制,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二十。目前教科书及习作,每年产量将近一亿册,印数较二十年前又大为增加,惟教科书之印制,仅占印刷业生产能量之百分之四点五。

直言之,由於设备的扩充和自动化,印刷生产能量大为提高。 印刷产品类别比率,约可分为二大类:(1) *** 机关的印件,包括教科书在内,约占百分之二十。

(2)文化出版书刊,包括书籍、杂志及儿童读物,约占百分之三十。(3)工商业印刷品,包括电路板、纺织品、建材、贴纸、玻璃、陶瓷及宣传品、外销包装材料等,约估百分之五十。

台湾区的印刷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厂为家族化组织,优点是全家同甘共苦,为巳定目标努力,极容易达成良好的业绩,但缺乏整体性的经营管理制度,现在正进行调整,以期转型升级。由於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印刷相关的各项制造,遂逐渐分离为专业化的单独作业。

目前可分为:平版印刷、凸版印刷、凹版印刷、网版印刷、特殊印刷、照相分色(电子分色)、制版、装订、上光、制盒,及其他特殊加工行业,业别分类虽细,但各业间均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大型工厂,多采综合性一贯作业生产。

而网版印刷在配合工业生产需要之下,十年以来,成长甚乌快速,是为一枝新秀。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

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

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

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于蔡伦发明造纸见之古籍记载,《后汉书·蔡伦传》中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他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3:唐朝就有印刷,宋代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创造木活字,又发明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出现,再到油印,发展到现在利用磁的性质来复印。

印刷技术从古到今的历史: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史,利用印刷术形成的产业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中国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和墨的出现,印章亦流行起来。4世纪时,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制文字稍多的符咒。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盖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与此同时,石碑拓印也在发展,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纸铺到版印刷,即为雕版印刷术。

专家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初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套版彩色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术,它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高精度的印刷技术。套版印刷术发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两种颜色的套印本,称为朱墨本,或叫双印。

后来,技术日臻完善,继而发展成用四色、五色来套印称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术诞生于我国,但到底发明于何时至今仍无明确结论。

根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960—1127年)已出现了铜版印刷的青、蓝、红三色 “交子”,但未发现实物。元朝末年(14世纪中后期)已有朱墨两色套印的《无闻和尚注金钢经》。

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发现了三幅彩刷的《南无释迦尼佛》,据与同时发现的其它文物相印证,其印刷年代应在辽代统和(983—1012年)年间。看来,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不晚于此,确切年代还有待于考古发现和研究。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国套版彩色印刷术的发展时期,很多印刷品极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种颜色套印的技术已经成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 “卷十八”记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宋朝人毕升,时间是公元1041—143年。

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还出现过不少其它材质的活字,有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传了下来。

至于近代西方铅活字印刷的引入。是在1590年中国澳门排印拉丁文《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一书时才得见。

值得一提的是木活字的使用,元代王桢在任安徽旌德县县官时曾著有一部学术巨著《农书》,因字数较多,使用雕版印刷不仅耗资高,而且还费时费力。 后请木匠刻木活字3万,先行试印6万余字的《大德旌德县县志》,获得了成功。

为方便排版,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排字从完全手动转为使用简单机械,提高了效率。他还把木活字制作方法和操作程序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整理,写成《造活字法》一书。

刻书是继沈括记载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又一部记载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主要历史文献。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早于西方近400年。

而且,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时,省料之优点,为中国和世界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的铅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一种。

自动排字铸字机。需要铸造的字由打字机一样的键盘输入,每打完一行字,机器会自动将那些字的字模放下,随即射出合金铅自动铸造出输入的字。

其操作与自动排字同样依靠键盘输入,但得到的是单个字的,比手工排字进一步。 油印技术———油印又叫孔版印刷。

这种印刷方法是用铁笔在纸、布或金属薄铁上刻划出微孔,以此作版置于纸或其它类承印物上、加油墨后,用辊和刮片使油墨从刻版上的微孔漏印到纸上。中国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现过类似于今天油印技术的镂空纸版印刷和丝网漏印方法。

用来在丝织物上印制花卉和图案,称之为“夹缬”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

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 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

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

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

打印机是由约翰·沃特(JohnVaught)、戴夫·唐纳德发明的(他们两个合作发明了打印机) 。

将计算机的运算结果或中间结果以人所能识别的数字、字母、符号和图形等,依照规定的格式印在纸上的设备。打印机正向轻、薄、短、小、低功耗、高速度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有人预言无纸时代即将来临,打印机的末日已到。然而全球纸张消费量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打印机的销量以平均接近8%的速度在增加。

这一切都预示着打印机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发展越来越来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从1885年全球第一台打印机的出现,到后来各种各样的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各领 *** ,今天让我们寻觅历史的足迹,从技术、品牌与产品、应用市场及目标消费者三个方面,回顾喷墨打印机的光辉历史,同时对喷打未来的发展趋势作简单分析。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是起步发展期:1956年—20世纪60年代初。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如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二是反思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人工智能发展初期的突破性进展大大提升了人们派陆对人工智能的期望,人们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戚源任务,并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研发目标。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三是应用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从一般推理策略探讨转向运用专门知识的重大突破。

四是低迷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中。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家系统存在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缺乏分布式功能、难以与现有数据库兼容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五是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2010年。由于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工智能的高羡态创新研究,促使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1997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

六是蓬勃发展期: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

现状与影响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社会上存在一些“炒作”。比如说,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水平即将全面超越人类水平、30年内机器人将统治世界、人类将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等等。

这些有意无意的“炒作”和错误认识会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首先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现状。

专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从可应用性看,人工智能大体可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面向特定任务(比如下围棋)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由于任务单一、需求明确、应用边界清晰、领域知识丰富、建模相对简单,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例如,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冠军,人工智能程序在大规模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中达到了超越人类的水平,人工智能系统诊断皮肤癌达到专业医生水平。

以上内容参考 工信部-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智能制造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智能制造是指具有信息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具体体现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智能制造大体具有四大特征: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和以网通互联为支撑。

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等。

目前,急需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数字化制造,开发核心工业软件。

传统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制造方式的应用与实践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智能制造的发展轨迹: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

人工智能就是用人工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产品性能的完善化及其结构的复杂化、精细化,以及功能的多样化,促使产品所包含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量猛增,随之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内部的信息流量增加,制造过程和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必然坦运剧增,因而促使制造技术发展的热点与前沿,转向了提高制造系统对于爆炸性增长的制造信息处理的能力、效率及规模上。

目前,先进的制造设备离开了信息的输入就无法运转,柔性制造系统(FMS)一旦被切断信息来源就会立刻停止工作。

专家认为,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智能,否则是难以处理如此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工作量的。

其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也要求制大衡造系统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

因此,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

纵览全球,虽然总体而言智能制造尚处于概念和实验阶段,但各国 *** 均将此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大力推动实施。

1992年美国执行新技术政策,大力支持被总统称之的关键重大技术(CriticalTechniloty),包括信息技术和新的制造工艺,智能制造技术自在其中,美国 *** 希望借助此举改造传统工业并启动新产业。

加拿大制定的1994~1998年发展战略计划,认滚信做为未来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驱动全球经济和加拿大经济发展的基础,认为发展和应用智能系统至关重要,并将具体研究项目选择为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新装置、动态环境下系统集成。

日本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且于1994年启动了先进制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包括了公司集成和全球制造、制造知识体系、分布智能系统控制、快速产品实现的分布智能系统技术等。

欧洲联盟的信息技术相关研究有ESPRIT项目,该项目大力资助有市场潜力的信息技术。

1994年又启动了新的R&D项目,选择了39项核心技术,其中三项(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先进制造技术)中均突出了智能制造的位置。

我国80年代末也将“智能模拟”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课题,已在专家系统、模式识别、机器人、汉语机器理解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最近,国家科技部正式提出了“工业智能工程”,作为技术创新计划中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将是该项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