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笔的作用机制

注射笔百科 2023年10月23日 57

胰岛素注射笔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注射笔是一种用于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医疗器械。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激素,它在人体内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注射笔的作用机制如下:

1. 补充胰岛素:胰岛素注射笔通过注射胰岛素进入人体,补充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使细胞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糖原。

2. 调节血糖水平:胰岛素注射笔中的胰岛素能够帮助降低血糖水平。当人体食物消化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会升高,胰岛β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来促使细胞摄取血糖,从而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3. 控制胰岛素分泌速度:胰岛素注射笔可以根据糖尿病患者的需要,控制胰岛素注射的剂量和速度。这有助于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过程,使血糖水平更稳定。

总之,胰岛素注射笔通过补充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控制胰岛素分泌速度等机制,帮助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水平,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解释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

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5)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扩展资料

存放方法

胰岛素须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内,在2℃~8℃温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使用时,温度不超过30℃和小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须避开阳光,以防失效。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可随身携带保存4周。

1、 胰岛素因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晒。

2、胰岛素应保存在2–8℃的冰箱中,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在保质期前使用。

3、开启的胰岛素放在冰箱内的保质期一般为1月,注明开启时间。

4、切记不要把胰岛素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结冰的胰岛素不能使用,只能放在冷藏室内。

5、注射前从冰箱中取出胰岛素后在室温放置20分钟后注射。

6、安装了胰岛素笔芯的注射笔,请不要在冰箱内保存,放在阴凉处即可。

7、乘飞机旅行时应将胰岛素随身携带,不要放在寄托的行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胰岛素

糖尿病要打胰岛素,胰岛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注射胰岛素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通过饮食,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也是必须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所以学会正确打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必备技能。使用多种降糖药物,血糖仍然不能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则也建议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属于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物质,通过口服,可在胃肠道被蛋白酶水解消化而失效,因此胰岛素必须使用注射的方式。

调好需要注射的胰岛素剂量,然后在上臂外侧或肚脐周围或臀部外侧或大腿外侧皮下进行垂直注射。注射时注意缓慢,注射结束维持约 10 秒后再拔出胰岛素笔以防溢出。胰岛素注射的位置一般是手臂、臀部、大腿外侧以及腹壁,因为这些地方有皮下脂肪,更容易吸收胰岛素。注射部位要完好,避开淤青出血、感染或者有硬块、凹凸不平的部位,不要长期在同一位置注射。

进针前要排净药液和针头中的气体,预混胰岛素要摇晃均匀。然后选择合适的剂量即可注射。注射完毕后要等等10秒钟以避免漏液现象。预混胰岛素:在一种胰岛素中加入了不同比例的鱼精蛋白,鱼精蛋白会与短效胰岛素或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结合,使一部分胰岛素(75%、70%、50%)变成中效成分。随着对胰岛素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患者血糖的不同情况以及病情发展的状况,多种类型的胰岛素被研发出来,满足了患者对胰岛素的不同需求。

这是所有胰岛素治疗方案中最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的方案,因此血糖可以控制的更好,低血糖发生率也很低,糖友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胰岛素有什么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使用胰岛素需要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胰岛素的用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药理作用

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促进血循环中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

生理作用

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贮存,减少脂肪分解;对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以增加蛋白质合成。总的作用是促进合成代谢。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2)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4)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5)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胰岛素缺乏会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其它功能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

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人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除了注射外,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能减少注射的危险,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

腹部:是应优先选择的部位,因为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可减少注射至肌肉层的危险,捏起腹部皮肤最容易,同时又是吸收胰岛素最快的部位。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越往身体两侧皮下层越薄,越容易扎至肌肉层。这个部位最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搭配的胰岛素。

另外,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和臀部也是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

大腿外侧:只能由前面或外侧面进行大腿注射,内侧有较多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宜注射。注射大腿时一定要捏起皮肤或使用超细超短型(5毫米)笔用针头。

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因为上臂皮下组织较薄,易注射至肌肉层:自我注射时无法自己捏起皮肤。必须注射上臂时,建议使用超细超短型笔用针头(5毫米)或由医护人员及家人协助注射。

臀部:臀部适合注射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很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又无需捏起皮肤也无肌肉注射风险。

胰岛素须保存在10℃以下的冷藏器内,在2℃~8℃温度的冰箱中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即使已部分抽吸使用的胰岛素也是如此。使用时,温度不超过30℃和小于2℃的地方均可,但必须避开阳光,以防失效。

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可随身携带保存4周。

混浊型胰岛素若是被震摇几个小时或是没有适当保存时便可能会形成团块,这时胰岛素就应该丢弃。

1、 胰岛素因避免高温和日光直晒。

2、胰岛素应保存在2–8℃的冰箱中,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在保质期前使用。

3、开启的胰岛素放在冰箱内的保质期一般为1月,注明开启时间。

4、切记不要把胰岛素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结冰的胰岛素不能使用,只能放在冷藏室内。

5、注射前从冰箱中取出胰岛素后在室温放置20分钟后注射。

6、安装了胰岛素笔芯的注射笔,请不要在冰箱内保存,放在阴凉处即可。

胰岛素是什么东西

胰岛素是由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的激素。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

扩展资料:

胰岛素于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贝斯特首先发现。1922年开始用于临床,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

中国科学院肾病检测研究所主治直至80年代初,用于临床的胰岛素几乎都是从猪、牛胰脏中提取的。

同动物的胰岛素组成均有所差异,猪的与人的胰岛素结构最为相似,只有B链羧基端的一个氨基酸不同。80年代初已成功地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并已用于临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胰岛素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治疗糖尿病、消耗性疾病。
  作用机理: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临床应用: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要在饮食与运动相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一)怎样进行估算
  1、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kg)×0.6÷1000÷2,100为血糖正常值(mg/d1);×18为mmol转为mg/d1的系数;X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X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u/kg;病情轻,0.4–0.5u/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u/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般一个+需4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寺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巨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五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向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时剂量计算:日总剂量不变,各总量的2/3放在早餐前,1/3量放在就餐前。
  不良反应:全身反应
  ⑴低血糖反应:最常见。多见于Ⅰ型中脆性型或Ⅱ型中重型,特别是消瘦者。一般由于体力活动运动太多,偶或饮食太少、减量、失时或剂量过大。症状有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出悸,甚而出现神经症状,如定向失常、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有时可更严重,甚而昏厥、抽搦、状似癫痫,昏迷不醒,以致死亡。治程中应教会病人熟知此反应而随时提高警惕,及早摄食糕饼糖食或糖水以缓解,较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ml以上,继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水直至清醒状态;有时可先注胰高血糖素,每次皮下或肌肉1mg,如低血糖反应历时较久而严重者还可采用氢化可的松,每次100~300mg于5%~10%葡萄糖水中静滴。当低血糖反应恢复后必须谨慎估计下次剂量,分析病情,以防再发。在多次低血糖症后由于刺激胰岛α细胞及肾上腺可发生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效应),由此常导致脆性型,必须尽量避免。
  ⑵过敏反应: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此种反应大致由于制剂中有杂质所致。轻者可治以抗组胺类药物,重者须调换高纯度制剂如单组分人胰岛素,由于其氨基酸序列与内源性胰岛素相同,且所含杂质极少,引起过敏极罕见,或可改用口服药。必需时还可采用小剂量多镒胰岛素皮下注射脱敏处理。
  ⑶胰岛素性水肿: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失水失钠,细胞中葡萄糖减少,控制后4~6日可发生水钠滞留而水肿,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水肿。
  ⑷屈光失常:胰岛素治程中有时病人感视力模糊,由于治疗时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但此属暂时性变化,一般随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而迅速消失,不致发生永久性改变。此种屈光突变多见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幼年型病者。
  局部反应
  ⑴注射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及皮下有小结发生,多见于NPH或PZI初治期数周内,由于含有蛋白质等杂质所致,改变注意部位后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疗效。
  ⑵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脂肪萎缩成凹陷性皮脂缺失,多见于女青年及小儿大腿、腹壁等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增生成硬块,多见于男性臀部等注射部位,有时呈麻木刺痛,可影响吸收,须更换注射部位而保证治疗。
  胰岛素抗药性
  很少数病者有胰岛素抗药性,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200U,历时48小时以上,同时无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泌病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者称为胰岛素抗药性。此组不包括肥胖、感染、肝病、血色病、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等所致的抗药性。据近年来多方面研究,大多认为此种抗药性属胰岛素免疫反应,由于注射胰岛素后血液中产生抗胰岛素抗体,一般属IgG类,尤以牛胰岛素易于产生。因而,此处的胰岛素抗药性不要与病理生理中的胰岛素抵抗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