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r注射笔

注射笔百科 2023年12月22日 74

gcr注射笔

GCr轴承注射笔是专门用于注射GCr轴承的专用工具,是一种压力注油工具,通过高压注射为轴承内孔加注机油或油脂。其内部有高精度的高压油嘴,注射压力可调。具有使用维护简单,携带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使用GCr轴承注射笔时,应确保轴承的清洁度,注射量要准确,并按照规定进行。注射笔的使用和保养应遵循厂商的指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者查看说明书。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试剂盒怎样使用

尿微量白蛋白指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应用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时排泄量表示,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我们以不同表示方法对正常人尿白蛋白的正常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1.仪器与方法:尿微量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肌酐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凯创公司。仪器应用瑞士产Cobas MIRA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白蛋白测定,取标本10 ml,1 5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10 μl,加缓冲液250 μl,抗血清50 μl,测定波长340 nm,反应温度37℃,测定时限300秒,5点定标,范围5~200 mg/L。肌酐采用Jaffe′s法,尿标本预先用生理盐水30倍稀释测定。
2.对象:对照组,健康人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2岁(21~54岁),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病有关病史。糖尿病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2岁(34~72岁),病程2~20年。高血压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5岁(31~71岁),血压范围160~190/95~120 mmHg,病程2~27年。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41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3.标本:对照组均分别留取24小时尿和随机尿,测定24小时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并以不同方法计算正常值,患者组均取随机尿测定白蛋白及肌酐,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以上标本均当日测定。 1.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范围2.2~41.7,均值12.7;以mg/gCr计算,范围2.7~26.1,均值8.1;以mg/24 h计算,范围2.4~34.3,均值11.4。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范围时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常值范围有明显差异,尤以每升结果报告时,由于受尿量影响较大,正常范围较宽,这样易使部分异常标本落入正常范围而延误诊断。
2.高血压组:诊断Ⅰ期、Ⅱ期高血压的标准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脏器为依据,我们测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规尿蛋白定性均未发现肾脏损害,诊断是以眼底改变和心电图改变为主。我们将测定结果依据高血压病期、病程、舒张压水平分组进行统计,结果。Ⅰ期21例,范围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张压95~105 mmHg 34例,范围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张压106~120 mmHg 28例,范围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范围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上述结果中以正常值? mg/gCr为界,Ⅰ期高血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有14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尤其1期高血压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现尿白蛋白异常,尿白蛋白的值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
3.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28例,尿白蛋白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于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组14例,结果为10.4~68.
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于25 mg/gCr 8例。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有明显差异(P?.01)。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应同时测定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钩吻是什么意思?我朋友的网名是这个,可他不告诉我

是一种毒草

钩吻
种中文名:钩吻
种拉丁名:Gelsemium elegans (Gardn. et Champ.) Benth.
种别名 :胡蔓藤、大茶药、断肠草
属中文名:钩吻属
属拉丁名:Gelsemium
科中文名:马钱科
科拉丁名:Loganiaceae
中国植物志:61:251
英文植物志:15:329

【形态特征】

缠绕常绿藤本,枝光滑。叶对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或近圆形,全缘。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淡黄色;花冠漏斗状,内有淡红色斑点。蒴果卵形。种子有膜质的翅。花期8-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也有。
【生 境】

生于丘陵、疏林或灌丛中。
【毒 性】

全株有剧毒,根、嫩叶尤毒。本植物在我国历代本草中均列为毒品,剧毒,并可迅速致死。一般不作药用,但有些地区仍用来治疗风湿痹痛等难症。极少量叶混入蔬菜而误食或药用过量以及服毒自杀等情况往往造成死亡t3—o。内服钩吻茎叶10g(2—12叶)或根2—8g或嫩芽10—38个即能引起中毒。偶有用根3克或嫩芽7个煎水内服或咽下而死亡者[34]。还有报道食人其茎、叶的液汁约30滴,在1小时内发生死亡[A-77]。据采掘过钩吻根的人介绍:鲜根初闻似乎有芳香之味,继之则有令人昏迷之感,再闻则有非退避片刻不可之惧。云南某一中毒事例中,有4人分别服用茎1—38后出现睁不开眼,视物模糊,全身无力而沉睡2—3日[A-25]。钩吻花粉亦有剧毒,人食用含有花粉的蜂蜜亦可发生严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35,36]。钩吻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很强,主要症状有眩晕、言语含糊、肌肉松弛无力、吞咽困难、呼吸肌麻痹、共济失调、昏迷,还可见复视、散瞳、眼睑下垂等,甚至出现沉睡。其次,消化系统症状:口腔、咽喉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循环和呼吸系统症状:面红、早期心跳缓慢,呼呼快而深,继之心搏加快、呼吸慢而浅、不规则,渐至呼吸困难和麻痹,体温及血压下降、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虚脱,最终呼吸麻痹而死亡。上述中毒症状出现的快慢程度与服入方法有关,但与服用剂量的关系不明显,根煎水服或食新鲜嫩芽,多数立即出现症状,在1—8小时内死亡。我国民间解毒方法用新鲜羊血趁热灌服疗效甚佳,已得到临床验证[36,41]。不少农村用以杀灭害虫。猪、羊食其叶不但无毒,而且还有令其毛泽光润、增肥和防瘟之效。《本草纲目》曾谓:“断肠草”人误食其叶者致死,而羊食其则大肥[A-23],但羊血中是否含对抗或中和钩吻毒的化学物质尚需进,步研究。据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时, 就是品到了断肠草而被毒死.

【化学成分】

全株主要含生物碱,为其重要的有毒成分。从此植物中已分离到16种生物碱(见表51—1),其中确定结构的有钩吻素甲(51—1)、N—甲氧基钩吻素甲(51-12)、六钩吻素丙(51-13)、丁(51—14);戊(51—15)、子(51-16)、己(51-2_)、钩吻定(51—17)、钩吻绿碱(51-20)和胡蔓藤碱丙(51—18)等10种。在植物内以上各种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可因产地不同而略有差异。广东产的钩吻根中曾分离得到钩吻素子、卯、丁和戊;由福建产的得到过钩吻素甲、于、卯、丁;而从广西所产钩吻根、茎中分离得到10种以上生物碱,如钩吻素甲、N1—甲氧基钩吻素甲乙钩吻素丁、子、戊、卯、钩吻素己、钩吻素庚以及胡蔓藤碱乙、丙、丁和钩吻绿碱等。这些成分的毒性和中毒症状基本相似,见(表51—2)。除N1—甲氧基钩吻素甲能使小鼠活动增加外,其它都使动物活动减少、静伏或共济失调,在给药后可迅速出现中毒症状,一般在10分钟左右,伴有呼吸抑制,大部分动物在1小时左右发生阵发性惊厥甚至死亡。几种主要生物碱的化学和毒理:钩吻素甲T.G.Wormley在1870年首次全面研究了美洲钩吻中的活性成分,并分离得到了无定形状的钩吻素甲。1883年A.W.Gcrrard得到了它的结晶[47]。以后有不少人试图用化学降解的方法来阐明其结构,但一直没有成功[17]。1959年Lovell等人[48]通过X—衍射、Conro[49]等人利用核磁共振谱才最后确定了其复杂的结构。钩吻素甲是神经性痉挛毒物,对心脏也有作用。大剂量时还有降压作用。兔子皮下注射的MLD是0.5mg/kR,也有报道为0.1mg/kg,静脉注射剂量是0.8mg/kg[50,51]。在静脉注射4mg/kg以上剂量,狗产生心动徐缓,而小剂量时却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并产生心动过速,在60mg/kg剂量下能出现阵发性惊厥[52]。对平滑肌等小剂量时呈兴奋,而大剂量时为抑制作用[10]。钩吻素甲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它还有很弱的5—羟色胺样的作用,能抑制神经细胞组织及血浆中的胆碱酯酶。对描的脊髓有弱的士的宁样作用。电泳下给药,可以减轻甘氨酸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减轻r—氨基丁酸对脊髓神经和雪旺氏细胞的抑制作用。它没有箭毒样的作用,也没有神经节的阻断作用,对巴比妥无协同作用。对心脏无拟交感神经样作用,也没有拮抗副交感神经药物的作用[19,53-56]。钩吻素甲在英国曾作药用,口服或腹腔注射钩吻素甲,在远低于毒性剂量下有显著的止痛作用[57],钩吻素甲0.5—2mg与阿司匹林300—500mg混合组成一种镇痛剂,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但使用时要注意它对呼吸的抑制[19,55,58,59]。钩吻素丙钩吻素丙是在1915年首次从美洲钩吻中分离得到的,Stevenson和Sayre将它命名为“sempervirine”[60],后来赵承嘏也从这种植物中分离出一种命名为“sempervine”的生物碱,后经证明它们为同一种物质[8]。1959年Janot等人又从中国钩吻中得到,统一称为“sempervirine”[61]。1949年确定了它的结构并用合成的方法作了进一步证明,它存在着两种互变异构体,较为稳定的是(B)[6]。钩吻素丙的毒理作用相似于土的宁。中毒兔出现呼吸减慢,尖叫和肌肉抽搐,产生士的宁样惊厥。3—5mg/kg剂量对兔子有轻微的催眠作用。无扩瞳作用,但能造成流泪和眼球充血。0.15mg/kg可使蛙安静,呼吸困难,四肢麻痹并在4小时内死亡[8]。最近国外报道了它的抗肿瘤活性[62]。钩吻素丁最初由赵承嘏从美洲钩吻提取得到,取名为“koumicine”,1961年刘铸晋等从中国钩吻中也得到了它,最近由金浩容等确定了其结构,实为已知化合物阿枯米定(9kuammidi—ne)[8,44,45]。给兔子静脉注射钩吻素丁盐酸盐0.5mg/kg,出现安静,发抖和运动失调,四肢无力,呼吸慢而有间歇,最后可恢复正常。0.7mg/kg上述症状加重,可在50分钟内由于呼吸抑制而死亡[8]。钩吻素子钩吻素于是中国钩吻中含量最高的成分,虽然它有一定的毒性,但却不足以代表原植物的毒性。,,小鼠皮下注射钩吻素子盐酸盐0.3—0.7mg/kg,在10分钟内烦躁不安,随即出现全身性剧烈地强直性惊厥,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死亡后可见心脏仍有纤颤。静脉注射5.9mg/kg盐酸盐,兔安静、垂头、四肢外展、呼吸变慢;当给兔注射数倍的上述剂量时,可立即产生强直性惊厥,在1分钟内呼吸衰竭死亡。在各种剂量下均无扩瞳和缩瞳作用。给蛙的淋巴束内注射其盐酸盐0.3—0.5mg/kg,产生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继而反射亢进、后肢僵硬,最后因呼吸抑制而死亡[8]。钩吻素寅1931年赵承嘏从中国钩吻中分离得到一种不纯的无定形产物,定名为钩吻素寅。它是钩吻中活性较强的有毒成分,由它所产生的中毒症状基本上和原植物的毒性相似。兔静脉注射钩吻素寅盐酸盐0.7mg/kg,在10分钟内产生缓慢的阵发性呼吸、头部颤动,继而出现角弓反张式的强直性惊厥,同时伴有嘶叫、呼吸困难、耳发绀和瞳孔散大等症,在50分钟后死于呼吸衰竭。在0.26mg/kg剂量下能产生和上述相同的中毒症状,但可在40分钟内恢复。于蛙的淋巴束内注射其盐酸盐0.14mg/kg,逐渐出现中枢抑制症状,呼吸变慢,在20分钟内头部及四肢震颤。中毒初期对各种反射的敏感性逐渐增强,而后又慢慢减弱,3小时后全身麻痹。对动物的运动神经末梢有箭毒样作用。钩吻素辰它是一种水溶性的生物碱,结构尚未查清。小鼠腹腔注射钩吻素辰盐.酸盐150-250mg/kg,在10-25分钟后出现肌肉虚弱无力,对呼吸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剂量超过250mg/kg,小鼠呈兴奋、竖尾、四肢外展等症状,30分钟内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钩吻素辰无箭毒样作用[8]。同属植物美洲钩吻,又名黄素馨,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它也具一定毒性。人的中毒症状有复视、瞳孔散大并失去调节能力、下颚下垂、脉搏和呼吸变慢、体温下降。上述中毒症状通常都在半小时内出现,有的甚至是立刻发生,一般均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它的根和茎在当地作解痉和镇痛药物使用。已分得10种生物碱以及钩吻酸(gelsemicacid),这10种碱是钩吻素甲(51—1)、N1—甲氧基钩吻素甲(51—12)[42],钩吻素乙(51—19)[9,43]、14—羟基钩吻素乙(14—hydroxygelsemicine)[42]、钩吻绿碱(51-20)(油状)(51—20)、钩吻定(5l—17)[17]、钩吻素丁(51—14)、钩吻米定(gelsemidine)[16]、钩吻米宁(gelseminine)[18]和21—氧代钩吻素甲(21—oxogelsemine)[65]。在这些成分中毒性最强的是钩吻素乙,对动物的最小致死剂量是:大鼠0.1—0.12mg/kg(皮下注射),兔.0.05-0.06mg/kg(静脉注射),狗的最小致死剂量是0.05—0.10mg/kg(静脉注射)。主要中毒症状是呼吸抑制和惊厥,于1—2小时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死后心脏仍可持续跳动30—60秒。钩吻素乙能明显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全身肌肉无力、眼睑下垂、垂头和肢无力。在大鼠、兔、猫、狗和猴等动物上用不同途径给药都可造成动物肌肉无力,如猴在0.01mg/kg剂量下就能产生垂头、眼睑下垂;O.03mg/kg剂量时运动失调;0.05mg/kg可见惊厥,2小时后恢复正常。它对迷走神经和末梢神经均无作用。它对循环系统也无显著作用,只在小剂量时增加脉率,大剂量时则主要因心脏抑制使血压下降和心室颤动。它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不是中枢性的,而是因抑制了支配呼吸肌的脊髓神经元所致[8,10]。

【毒 理】

全株主要含生物碱,为其重要的有毒成分。从此植物中已分离到16种生物碱(见表51—1),其中确定结构的有钩吻素甲(51—1)、N—甲氧基钩吻素甲(51-12)、六钩吻素丙(51-13)、丁(51—14);戊(51—15)、子(51-16)、己(51-2_)、钩吻定(51—17)、钩吻绿碱(51-20)和胡蔓藤碱丙(51—18)等10种。在植物内以上各种生物碱的种类和含量可因产地不同而略有差异。广东产的钩吻根中曾分离得到钩吻素子、卯、丁和戊;由福建产的得到过钩吻素甲、于、卯、丁;而从广西所产钩吻根、茎中分离得到10种以上生物碱,如钩吻素甲、N1—甲氧基钩吻素甲乙钩吻素丁、子、戊、卯、钩吻素己、钩吻素庚以及胡蔓藤碱乙、丙、丁和钩吻绿碱等。
本科概述:约35属80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产9属约50种,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西南,有毒种分布于下列3属:醉鱼草属(BuddletaL.)、胡蔓藤属(GelsemiumJuss.)和马钱属(StrychnosL.)。钩吻和引种栽培植物马钱是本科中最重要的剧毒植物。马钱科中有毒植物的剧烈毒性久已为人所知。我国历代本草及医书上对钩吻和马钱的毒性都有详细记载,如《唐本草》:“野葛生桂州以南,彼人通名钩吻,…蔓生,人或误食其叶者,皆致死,”;《本草纲目》称钩吻“辛、温、有大毒”;《梦溪笔谈》载:“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可药用。”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云:“胡蔓藤(即钩吻)合香,焚之,令人昏迷”,传说中的“梦香”既为此植物制成。钩吻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有毒植物,毒性很大,2—3片叶子就可引起人的中毒,主要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民间草医多作外用药,也有内服祛风、除湿、消肿和止痛,常发生中毒死[1,5]。马钱种子即《本草纲目》一书中“火失刻把都”,称有“大毒”。《本草原始》记载:“鸟中其毒,则麻木搐急而死,狗中其毒,刷苦痛断肠而毙,若误服之,令人四肢拘挛”。南美洲土著居民利用毒马钱(StrychnostoxiferaSchomb.ExBenth.)制做毒箭来猎兽[6]。马钱属植物在我国集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岛、广西和云南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可做药用,经泡制加工后内服治结核、偏瘫,外用消肿止痛,有的还是常用兽药,因毒性甚大,泡制不当易引起人和家畜中毒[7]。醉鱼草属、胡蔓藤属和马钱属的植物化学成分及毒理作用均有各自的特点和重要区别。醉鱼草属主要含鱼毒成分,已知为倍半萜和黄酮甙类化合物。胡蔓藤属和马钱属植物一般具强烈神经毒性,他们的有毒成分虽都属吲哚类生物碱,但化学结构类型也不完全相同。这些特点为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有毒成分有以下几类:一、氧吲哚生物碱氧吲哚生物碱(oxindolealkaloid)是一类具氧吲哚母核、有C—3螺环取代生物碱的统称,结构通式如下式。它们首先是从本科胡蔓藤属中得到的。早在三十年代,我国赵承嘏、陈克恢等人对中国钩吻和美洲钩吻(Gelsemiumsempervirens(L.)Ait.F.)进行了较多的化学和毒理研究。五十年代以后陆续确定了其中大部分的结构,有些重要有毒成分如钩吻素子、丁和己等近期才予查清。迄今为止,先后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出21种吲哚生物碱,其中有13种均属氧吲哚生物碱,如钩吻素甲(gelsemine)(51—1)、钩吻素己(ge-lsenicine)(51—2)等[8-15]。在天然界,除本科含有外,近年来在茜草科帽柱木属(Mitragy-naKorth.)和钩藤属(OuroupariaAubl.)、夹竹桃科萝芙木属(RauwolJoriaL.)等都发现了若干新的氧吲哚生物碱[16,17]。氧吲哚生物碱和其他未知结构的胡蔓藤属生物碱的毒理作用主要明显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全身肌肉无力,呼吸抑制、共济失调和全身震颤,因呼吸衰竭而引起死亡。:有些生物碱还有土的宁样惊厥作用。在这一类化合物中,目前巳知活性最强的是美洲钩吻中的钩吻素乙(gelsemicine)(51—16)和新近从中国钩吻中得到的钩吻素己(51-2),后者的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0.185mg/kg[9,12]。二、士的宁类生物碱土的宁(strychnine)(51—3),又称番木鳖碱,是马钱属中代表性的有毒成分,是复杂结构的吲哚生物碱。在近200种本属植物分离得到的约230种以上的生物碱中,绝大多数具有与之相似的结构。土的宁(51—3)及其类似结构的生物碱是早巳知道的中‘枢神经惊厥剂,引起中枢和脊髓神经的强烈兴奋和惊厥,它们是脊髓中重要违质一甘氨酸的拮抗剂;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药和药物[19]。它们有很强的毒性,因此,含有它们的马钱属植物均有很高毒性。化学和生源关系的研究表明,士的宁类生物碱与双季胺双吲哚类生物碱如毒马钱碱(toxiferine)I和箭毒碱(curare-alkaloid)E(51-4)、G(51—5)等有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本科植物,尤其是对作为箭毒来源的马钱属植物研究较多,从毒马钱等植物中已分出40种以上的双季胺双吲哚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最重要的如毒马钱碱I,箭毒碱E(51—4)、G(51—5)等,它们是目前已知最强的神经阻断剂之一。毒马钱碱I对小鼠静脉注射LD100为23/Jg/kg,箭毒碱E和G的LD100分别是8tag/kg和12μg/kg,其活性为α—简箭毒的100倍以上[20]。三、倍半萜类化合物它们是醉鱼草属植物中的毒鱼成分,包括醉鱼草素(buddledin)A(51—6);B(51—7)、C(51—8)。现已知它们对鱼类有较强毒性,对其他动物的毒性未见报道。醉鱼萆素A(51—6)等是首次发现的具石竹烯骨架(caryophyllenes)的有毒化合物[21]。此外,胡蔓藤属植物中毒能产生催眠、沉睡或昏迷等现象,但用目前已知成分的毒理作用却不能完全加以解释。本科蓬莱葛属(GardneriaWail.)的某些植物亦富含吲哚生物碱,有的表现轻度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该属植物的成分和生理活性也是值得注意的[22—26]。

毒花的药用价值

钩吻
钩吻—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主治:金疮乳滞,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杀蛊毒。
[编辑本段]【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 秦钩吻,生南越山或益州。叶如葛,赤茎,大如箭,方根黄色。或生会稽东冶。正月采。
  2.《南方草木状》:冶葛,毒草也,蔓生,叶如罗勒,光而厚,一名胡蔓草。
  3.《雷公炮炙论》: 钩吻治恶毒疮效。其地精杀人。采得后捣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误饵之。
  4.《别录》: 钩吻,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高山谷及会稽东野。
  5. 陶弘景: 五符中亦云钩吻是野葛,言其入口则钩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牵挽人肠而绝之。核事而言,乃是两物。野葛是根,状如牡丹,所生处亦有毒,飞鸟不得集之,今人用合膏服之无嫌。钩吻别是一草,叶似黄精而茎紫,当心抽花黄色,初生既极类黄精,故以为杀生之对也。或云钩吻是毛茛,此本及后说参错不同,未详云何。
  6.《唐本草》: 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闾巷间皆有,彼人通名钩吻。亦渭苗名钩吻,根名野葛。蔓生,人或误食其叶者,皆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则肥也。陶云飞鸟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时新采者,皮白骨黄,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汉防己,皮节断者良,正与白花藤根相类,不深别者,颇亦惑之。其新取者折之无尘气,经年已后,则有尘气,根骨似枸杞,有细孔者,人折之,则尘气从孔中出,今折枸杞根亦然。《经》言折之青烟起者名固活,为良,此亦不达之言也。且黄精直生如龙胆、泽漆,两叶或四五叶相对。钧吻蔓生,叶如柿叶。《博物志》云,钩吻叶似凫葵,并非黄精之类。毛茛是有毛石龙芮,何干钩吻。
  7.《本草纲目拾遗》: 野葛,人食其叶,饮冷水即死,冷水发其毒也。南人先食蕹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苦。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菸死,其相杀如此。
  8.《岭表录异》: 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误食之则用山羊血解之。
  9.《梦溪笔谈》: 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以流水服之,毒尤速,往往投杯已卒矣。予尝令人完取一株观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节粗,似鹤膝;叶圆有尖,如杏叶,而尖厚似柿叶,三叶为一枝,如绿豆之类,叶生节间,皆相对;花黄细,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于节叶之间。《酉阳杂俎》言花似栀子稍大,谬说也。根皮亦赤,闽人呼为吻莽,亦谓之野葛,岭南人谓之胡蔓,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不入药用,恐《本草》所出,别是一物,非此钩吻也。
  10.《纲目》: 钩吻,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论衡》云,冶,地名也,在东南,其说甚通。广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滇人谓之火把花,因其花红,而性热如火也。岳州谓之黄藤。按《岭南卫生方》云,胡蔓草叶如茶,其花黄而小,一叶入口,百窍溃血,人无复生也。时珍又访之南人云,钩吻即胡蔓草,今人谓之断肠草是也。蔓生叶圆而光。春夏嫩苗毒甚,秋冬枯老稍缓,五、六月开花似柳花、数十朵作穗。生岭南者花黄,生滇南者花红。
  

海通证券:美国货币市场简析 结构、变化与启示

美国货币市场简析: 结构、变化与启示

摘要

美国的货币市场和利率体系

联邦基金市场与回购市场。 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基本体系是联邦基金市场+回购市场。其中联邦基金市场是无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主要供美国银行之间借入或借出准备金。回购市场则是有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参与方包括银行和非银等主要金融机构。次贷危机后联邦基金市场交易量不断下降,目前日均成交量仅在700亿美元左右,而回购市场日均交易量则接近1万亿美元。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 美国回购市场分为双边回购市场和三方回购市场,其中三方回购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对担保品进行统一管理,有效降低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正回购方可以更灵活的配置抵押券,从而提升债券使用效率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还可以划分为传统的三方回购市场(交易量占比94%左右)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交易量仅占6%左右),区别在于后者由FICC公司担任中央对手方,承担一定的交易风险。

美国的利率体系。 美国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此外还有用于构建利率走廊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逆回购利率等。货币市场方面,无担保的利率指标主要是联邦基金利率EFFR,有担保的利率则来自回购市场,包括TGCR(传统三方回购市场)、BGCR(传统三方回购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SOFR(三方回购市场和FICC公司清算的双边回购市场)。

次贷危机后货币市场的变化

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和应对方案。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有“日内松绑”机制,本质上是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在次贷危机期间,中介机构面临巨大的授信敞口,有动力提前抽回资金,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枯竭。而美国政府除采用降息、加大投放等常规政策外,还出台了多项货币政策的创新工具。除救助银行外,还重点扶持货币基金等非银机构,稳定全市场的流动性预期。

危机后的回购市场改革。 危机后美联储着手对三方回购市场进行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中介机构“每日松绑”的规模,降低日内风险敞口。二是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其中就包括推出TGCR、BGCR、SOFR三个利率指标。三是折扣率的计算更加精细化,加强折扣率的常态化管理。

危机后利率调控机制的变化。 次贷危机前,美联储通过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危机后美联储超额准备金规模飙升,主动调节政策失效,开始转向利率走廊模式。一方面向准备金支付利息,用超额准备金利率作为上限。另一方面推出隔夜逆回购协议(ON RRP),通过扩大ON RRP规模和交易对手方范围的方式,使其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下限的作用。

对我国有何启示?

利率调控方面,要重视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重点解决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之后推出的隔夜逆回购协议中,也将投资银行、货币基金等非银机构纳入操作范围,加强对非银的流动性支持。而我国目前面临流动性的分层问题,对非银的支持仍待加强。

回购市场方面,可借鉴美国的三方回购模式。 目前我国回购市场仍以银行间的双边回购为主,即一对一磋商、无统一的折算率和质押品管理机构,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且机构更重视交易对手的资质,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倾向于“一刀切”,加剧中小机构的流动性压力。而交易所的回购模式类似于美国的一般担保品回购,由中证登作为中央对手方,承担交易风险。相比之下,美国传统的三方回购模式(中介机构仅管理质押品,不承担交易风险)更有借鉴意义。

1。 美国的货币市场和利率体系

1.1 联邦基金市场与回购市场

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联邦基金市场+回购市场的基本体系。 首先,联邦基金市场属于拆借市场,主要供美国银行之间借入或借出准备金。 出现准备金短缺的银行可以从拥有超额准备金的银行手中借入准备金,而不用提供抵押品,与回购市场有所区别。而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EFFR)。

从参与方来看,联邦基金市场参与方主要是存款机构,包括美国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储蓄和贷款机构以及政府支持企业(GEMS)等。从成交量来看,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担保拆借市场的规模整体萎缩,联邦基金市场的成交量也出现趋势性的下降。19年至今,联邦基金市场的日成交量在700亿美元左右,而08年以前日均成交量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而美国的回购市场08年之后经历了蓬勃发展,规模和流动性迅速上升。与联邦基金市场不同,回购市场是有担保的资金借贷市场。 回购市场的参与方范围更广,包括银行、证券交易商、货币基金、对冲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交易方向来看,回购市场的参与方可分为担保品提供商(包括证券交易商、对冲基金等,即资金融入方)和资金提供方(包括银行、货币基金、保险公司等,即资金融出方)两大类。

从流动性来看,14年以来美国回购市场成交量稳步攀升,19年至今,回购市场的日成交量接近1万亿美元,流动性远超联邦基金市场。而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美国的回购市场又可以分为双边回购市场和三方回购市场, 从成交量来看,目前三方回购和双边回购的成交量各占回购市场成交量的50%左右。

1.2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

本节我们重点来看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所谓三方回购,就是指在回购交易中,交易双方将债券和资金交付至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托管机构,由其管理抵押品,清算资金的回购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双边回购中引入一个第三方的中介机构,该中介机构负责托管抵押品、做交易结算、为证券估值并确保保证金的交付等。在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中,扮演第三方机构角色的主要是纽约梅隆银行(此前还有摩根大通,但其16年后退出了该市场)。

三方回购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有专门的担保品管理机构对担保品的标准、质押率设置、质押券选取和价值计算、期间管理、违约处置进行全流程的统一安排,可以有效降低担保品的管理成本,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的货币市场工具。二是三方回购交易中不会指定抵押品,而是给出抵押品的约定范围和既定的折扣率,只要满足规定即可。因此正回购方可以更灵活的配置抵押券,尤其是可以充分利用信用债或其他小规模券种,从而提升债券使用效率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还可以划分为传统的三方回购市场(Tri-PartyREPO)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GCF REPO)。 1)首先来看传统的三方回购交易, 其基本流程如下:首先,正逆回购双方在签署双边回购协议并与第三方托管机构签署服务协议。之后托管机构将正回购账户中的抵押券划入逆回购账户,将逆回购账户中的资金划入正回购账户,以达成回购交易。最后当协议到期时,如果没有出现违约现象,则托管机构再重新进行反向操作,正回购方的质押券和逆回购方的资金同时到账,交易完成。

抵押品方面,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抵押品类别较广,包括国债、ABS、MBS、公司债券、市政债券、股票和货币市场工具等。截至19年5月,三方回购市场担保品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占比较高的是国债和房地产抵押债券(MBS)。而从折扣率来看,国债和MBS的折扣率较低,非投资级的ABS、公司债、股票的折扣率较高。

特别的,美国三方回购市场还有“每日松绑”和“日内授信”机制。 每日开盘前,托管行会对所有三方交易的债券和资金进行解冻,无论该笔交易是否到期,正逆回购方在日内均可以对各自的抵押券和资金进行再利用。每日收盘时,托管行再对未到期的交易进行重新捆绑。而在解绑的过程中,转入正回购方的质押券可以进行再质押或交易;转入逆回购方的资金则由托管机构代正回购方垫付。由此又形成了托管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每日授信机制,成为了对正回购方提供质押融资的金融中介机构。

每日松绑和日内授信机制的目的是增加回购交易的活跃度,提高质押品和资金的利用效率。而由于三方回购中无需指定抵押品,因此在每日日终对交易重新捆绑时,正回购方还可以根据抵押品的约定范围对具体抵押品进行再分配,进一步增加交易的灵活性,降低交易成本。不过这一机制在金融危机中却成为放大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因素,在下一章的内容中会重点提到。

2)而在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基础上,美国固定收益清算公司(FICC)在1998年推出了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 其托管和清算是由FICC公司和清算行共同负责的。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不同的是,一般担保品回购由FICC公司作为中央对手方, 因此作为中介机构的FICC公司需要承担交易风险,这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有所区别。 正逆回购双方通过做市商匿名撮合成交,成交后将合约转移至FICC公司,由FICC公司提供担保品的管理和交收,清算银行负责清算。而正逆回购双方均以FICC为交易对手方,从而消除了回购中的交易对手风险,降低了融资成本。

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担保品包括国债、MBS、以及非MBS的机构债券等资产,其中以国债和MBS为主,这与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担保品结构有所不同。参与机构方面,由于是FICC公司推出的,因此只有FICC公司下属的政府证券清算部会员才可参与,目前的主要参与者以证券交易商为主。

从交易情况来看,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流动性近年来逐渐减弱,19年以来日均成交量仅在300亿美元左右,占三方回购市场日均成交量的6%。规模上,截至19年5月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担保品价值在7000亿美元左右,传统三方回购市场担保品价值在23000亿美元左右,一般担保品市场的占比约为30%左右。

1.3 美国的利率体系和调控机制

1)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

基于美国货币市场的机构,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简单来说, 美国的货币利率体系包括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 其中政策利率的核心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其充当了美国基准利率的角色。此外还有用于构建利率走廊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隔夜逆回购利率等。

货币市场利率方面,不同的货币市场均有相对应的利率指标。例如联邦基金市场的交易利率就是 联邦基金利率(EFFR) ,其基本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走廊内波动。而美联储还利用联邦基金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数据,构建了 银行隔夜融资利率(OBFR) ,用于更全面的衡量美国银行业的融资成本。如果再加上离岸市场的 美元Libor利率 ,则基本构成了无担保的美元货币利率体系。

而回购市场的利率则构成了有担保的美元货币利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指标: 三方一般担保利率TGCR (即传统三方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不包括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 广义一般担保利率BGCR (包括传统三方回购市场和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 有担保的隔夜融资利率SOFR (包括三方回购市场和由FICC公司清算的双边回购市场的隔夜交易利率)。三个利率指标的涵盖范围依次递进,且均不包括以美联储为对手方的交易,仅衡量机构之间的交易利率情况。

2)美国的次贷危机前的利率调控机制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利率调控机制是“主动型”,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利率。由于当时存款机构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是没有利息的,因此存款机构倾向于尽量少的持有准备金。截至2008年9月时,存款机构在美联储存放的准备金规模仅在450亿美元左右,超额准备金规模仅有20亿美元左右。

超额准备金的规模较小,意味着美联储可以通过主动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精准调控联邦基金利率。在加息时,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卖出国债或进行正回购操作,来减少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使联邦基金利率上移至基准利率区间之内。反之降息时,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或进行逆回购操作,来增加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使联邦基金利率下移至基准利率区间之内。

而银行超额准备金的交易场所不止是联邦基金市场,银行机构同样会在回购市场与非银机构进行资金交易,因此联邦基金市场就通过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交易与回购市场相连接。回购协议成为银行持有联邦基金的替代资产,回购市场的利率也自然会跟随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而变动。除此之外,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导致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波动,从而带动资产端收益的变化,利率也完成从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的传导。

2。 次贷危机后货币市场的变化 2.1 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和应对方案

美国的货币市场在次贷危机期间遭遇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其中三方回购市场成为了加剧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前面我们曾说到,美国的三方回购市场有“日内松绑”机制,本质上是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这一机制能够增加货币市场的活跃度,提高质押品利用效率,在非危机时间,市场流动性平稳时,风险较小。但一旦出现流动性冲击,中介机构就面临巨大的授信敞口,和逆回购方一样都有动力提前抽回资金,从而引发挤兑风险,并且导致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

对正回购方来说,一旦遭遇负债端挤兑,只能通过卖出资产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缺口,而大规模抛售资产会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使得市场上持有类似资产的金融机构同时面临资产价值的减记。这一方面会加大质押回购再融资的难度,另一方面资产减值会侵蚀利润,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例如雷曼兄弟,其在08年二季度亏损27.7亿美元,三季度亏损额扩大至39.3亿美元,最终股价大幅下跌,公司陷入破产。

为了缓解次贷危机中的流动性压力,美国政府从两方面入手实施救助和改革措施。 首先在常规的货币政策方面, 美联储采用降息、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策略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其中美联储在08年连续7次下调基准利率,至08年12月时基准利率仅为0.25%。而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规模也出现明显上升,并且用购买国债、MBS等资产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除了常规的货币政策之外,美联储在次贷危机期间还出台了一些货币政策的创新工具。包括: 1)针对货币基金市场的政策工具。 由于美国货币基金是货币市场重要的逆回购方,次贷危机中货基遭遇赎回压力,导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迅速枯竭。为此,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包括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BCP MMMF)、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MIF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前者是用于支持银行等机构从货基手中购买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用以缓解货基遭遇赎回后的资产抛售压力。后两者则是向SPV公司提供融资支持,用以购买货币市场的融资工具,包括大额存单、商业票据等,缓解流动性压力,增强市场信心。

2)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DCF) ,其原理类似于我国的SLF,主要是向一级交易商提供融资支持,美联储作为最终贷款人为面临危机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3)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 ,即允许一级交易商以一般债券作为抵押,借入美国国债,提高金融机构的抵押品质量。 4)期限拍卖融资便利(TAF) ,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日工贷款融资的工具,用以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支持。

2.2 危机后的回购市场改革

而在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成立了专门的改革小组,着手对回购市场,尤其是三方回购市场进行改革。根据其发布的《三方回购市场基础设施改革白皮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限制每日松绑机制的规模,降低日内风险敞口。 每日松绑机制是导致危机期间金融市场流动性快速枯竭的重要原因,危机后美联储着手限制每日松绑机制,包括将松绑时间从早晨调至中午、将第三方中介机构对正回购方的日内授信规模纳入风险资本计提的范围等,最终的目的是要“彻底消除日内授信”。根据纽约联储的工作报告,截至15年6月,日内授信的三方回购交易量所占份额从2012年的100%大幅下降至目前的3%-5%左右,基本完成了初始目标。

2)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 目前美联储会每月发布三方回购市场的公开报告,内容包括市场规模、投资者集中度、保证金水平等,使投资者能够及时跟踪回购市场的情况。并且还推出了TGCR、BGCR、SOFR三个利率指标,使回购市场利率更加公开化。此外,三方回购的流程也更加规范,回购协议与三方服务协议需同时签订,改变了原有的先签回购协议再签服务协议的模式。

3)对抵押品折扣率的确定和管理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对折扣率的计算更加精细化,除考虑债券评级、价格走势等因素外,还要对担保金进行动态监测,确定与市场风险相匹配的折扣率水平。另一方面是加强折扣率的常态化管理,减弱其顺周期性,也能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此外,逆回购方还应针对正回购方的信用状况和担保品情况建立应急预案,计提担保品损失准备金,最大程度降低担由保品价格波动引发的风险。

2.3 危机后利率调控机制的变化

上一节中我们提到,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多维度的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而这些政策导致短期内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规模从08年8月时的2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10月份的3000亿美元。超额准备金规模的急增压低了货币市场的利率,使其逼近目标下限;而面对庞大的超额准备金规模,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很难起到精准调控的效果。为此,美联储的利率调控机制开始从传统的数量型操作,转向利率走廊的价格型调控。

美联储于2008年10月提前实施原本将在2011年才落地的为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原本的计划是以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作为利率下限,再贴现利率作为利率上限。但由于联邦基金市场中的政府支持企业(如房地美、房利美等)无法获得准备金利息,因此这些机构倾向于将资金拆借给银行,再由银行存入美联储获得准备金利息。在这样的套利体系下,准备金利率反而成为了联邦基金利率的上限,原本的利率走廊机制就缺少了实际的下限。

之后美联储在2013年推出隔夜逆回购协议(ON RRP),将ON RRP利率当作利率走廊下限。 具体来说,美联储每天都以固定利率来进行大规模的隔夜逆回购操作,而如果逆回购的利率高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金融机构会更倾向于参与美联储的逆回购交易,从而将其他货币市场利率抬升至逆回购利率之上,逆回购利率也实质性的发挥了利率走廊下限的效果。

而要达成这一目的,ON RRP操作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机构的资金需求。 从13年9月至17年之间,ON RRP的日均交易量在1100亿美元左右,明显超过此前的公开市场操作规模。而截止到17年底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逆回购的总规模接近4000亿美元,是13年初的4倍。 二是范围广,可以最大程度的覆盖主流的市场机构,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效果。 美联储ON RRP操作的对手方不仅包括银行,也包括货币基金、券商等非银机构,因此ON RRP还承担了美联储调控非银机构流动性的作用。

3。 对我国有何启示?

1)利率调控方面,要更加重视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除救助银行外,还重点扶持货币基金、投资银行等非银机构,稳定全市场的流动性预期。美联储在之后的公开市场操作中还进一步扩大了交易对手方,将投资银行、券商及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机构也纳入操作范围。这就使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同时惠及银行和非银机构,避免了出现流动性的分层现象。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对手方范围较窄,目前的49家一级交易商中,基本以银行为主,仅有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中债增信三家非银机构。这就导致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始终存在分层现象,即资金沿着“央行——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非银”的链条层层渗透。而这样的层层渗透机制是较为脆弱的,一旦出现风险事件,机构之间的信任链条打破,就会出现流动性的阻隔。即使总量上流动性非常宽裕,资金利率下行,但链条下层的中小行和非银依然会遭遇资金的结构性紧张,并且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央行的总量操作工具也会失效。

包商事件以来,央行频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货币,流动性异常宽松,隔夜的质押回购利率一度跌至1%以内,但部分非银机构依然面临流动性压力。而央行近期的政策也逐渐向非银倾斜,包括提高头部券商的短融余额上限,对其发行金融债进行松绑等。参考美国的经验,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若要更加精准有效,或可以考虑扩大一级交易商的覆盖范围,尤其要重视货币基金和券商行业的头部机构,弱化银行与非银之间的流动性断层现象。

2)回购市场方面,可进一步发展三方回购的交易模式。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历和之后的改革方向,都为我国引入三方回购市场提供了思路。回购市场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货币交易市场,尤其是承担了链接银行和非银流动性链条的作用。但我国回购交易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银行间回购交易的占比依然较高 ,19年以来银行间回购交易的日均成交量在3.3万亿左右,交易所的日均成交量在9500亿左右,银行间回购交易的占比接近80%。而银行间回购仍是传统的双边回购,即线下交易、一对一磋商、无统一的折算率和质押品管理机构等。这种交易模式会增加回购交易的成本、且灵活性较差。并且对于部分信评能力和担保品管理能力不够的逆回购方来说,会更加重视交易对手的资质,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就会“一刀切”,加剧非银等中小机构的融资压力。

其次交易所回购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 目前我国交易所的回购模式类似于美国的一般担保品回购(GCF REPO),即由中证登作为中央对手方,实行担保品的统一折算和统一管理,相对于银行间回购交易更加标准化。但一般担保品回购模式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中央对手方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可能会由于中央对手方的风险敞口引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实际上美国一般担保品回购市场的发展近几年也出现了放缓,其在美国货币市场中的交易占比持续回落,目前交易量仅占回购市场交易量的3%左右,或也与这一缺陷有关。

相比之下,美国的传统三方回购交易模式更值得借鉴,即由中介机构负责抵押品的统一托管、逐日跟踪、交易结算、以及实时估值和违约处置,但不承担交易风险。这样可以降低回购交易的成本和中小机构的融资压力、使质押券配置更加灵活、并且能降低第三方机构的风险敞口。目前交易所已经推出了三方回购交易,但成交量较小,未来这一模式或有较大的推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