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孕力注射笔
注射笔百科 2023年12月28日 37
倍孕力注射笔
倍孕力注射笔是一种用于女性避孕的医疗设备,通过注射的方式将孕激素传递到女性的体内,以达到避孕的效果。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减少女性生殖器官的敏感度,延长射精反应的时间,从而降低性交时的怀孕风险。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女性体内激素的分泌,有利于维持女性的月经周期和生殖健康。
使用倍孕力注射笔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咨询。在注射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恶心等,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失。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立即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倍孕力注射笔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女性,它可能有禁忌症,如对孕激素过敏、患有某些疾病等。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并进行身体检查,以确保适合使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或感染,以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百泌达说明书,谁有啊
百泌达说明书 汉语拼音:AiSaiNaTaiZhuSheYe 【主要成分】艾塞那肽 【性状】本品为无色透明液体。 【适应症】适用于服用二甲双胍、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联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联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以改善血糖控制。【用法用量】本品仅用于皮下注射。应在大腿、腹部或上臂皮下注射给药。本品推荐起始剂量为5μg,每日两次,于早餐和晚餐(或每日2次正餐前,大约间隔6h或更长时间)前60分钟内给药。餐后不可给药。治疗1个月后,可根据临床反应将剂量增加至10μg。本品与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联用时,如果联用后不会因低血糖而需调整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的剂量,则可继续沿用原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的剂量。本品与磺脲类联用时,为降低低血糖的风险可考虑减少磺脲类的剂量。本品是澄清、无色的液体,如果出现颗粒或溶液混浊或有颜色则不能使用。【药理毒理】作用机制:肠降血糖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从肠内释放入循环中后可以增强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并显示出其他抗高血糖药作用。艾塞那肽是拟肠降血糖素药,可以模拟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增强作用和肠降血糖素其他抗高血糖药作用。艾塞那肽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类GLP-1部分重叠。艾塞那肽在体外显示可以结合并活化已知的人类GLP-1受体。这就意味着通过包括cAMP和/或其他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使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合成及胰岛β细胞在体内分泌胰岛素增加。在葡萄糖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艾塞那肽可促进胰岛素从β细胞中释放。体内给药后艾塞那肽模拟GLP-1的某种抗高血糖药作用。艾塞那肽注射液通过下列作用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血糖浓度,从而改善血糖控制。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分泌:艾塞那肽注射液对胰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应答性有急性效应,仅在葡萄糖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引起胰岛素释放。当血糖浓度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时,胰岛素分泌下降。第一相胰岛素反应:在健康个体中,胰岛素大量分泌发生于静脉注射(IV)给与葡萄糖后10分钟内。这种分泌称为“第一相胰岛素反应”,2型糖尿病患者特征性地缺乏这种分泌。缺乏第一相胰岛素反应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β-细胞受损。给与达到治疗剂量血浆浓度的艾塞那肽注射液能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对静脉快速注射葡萄糖的第一相胰岛素反应。与生理盐水比较,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和第二相胰岛素分泌均明显增加(均p<0.001)。在t=0min经静脉快速注射葡萄糖(0.3g/kg 30秒)前3h开始持续静脉注射艾塞那肽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h,患者接受胰岛素静脉注射6.5h([t]=-30min时停药)使血糖浓度达到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分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艾塞那肽能减少高血糖期间胰高血糖素分泌,降低血清胰高血糖素浓度,使肝葡萄糖输出量降低,减少胰岛素需求。但是,艾塞那肽注射液不会损害对低血糖的正常胰高血糖素反应。胃排空:艾塞那肽注射液可以减慢胃排空,从而减慢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循环中的速率。摄食:给与艾塞那肽可以减少动物和人类的食物摄取。毒理:在雌雄大鼠进行了皮下快速注射给药18、70、250μg/kg/day的104周致癌性试验。在所有艾塞那肽剂量组的雌性大鼠中均观察到良性甲状腺C-细胞腺瘤。在两对照组雌性大鼠中的发生率为8%、5%,在低、中、高剂量组中为14%,11%和23%。按曲线下面积(AUC)换算,低、中、高剂量组的全身暴露量分别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5、22、130倍。在小鼠进行的皮下快速注射给药18、70、250μg/kg/day的104周致癌性试验中,剂量达250μg/kg/day也未观察到肿瘤证据,按AUC换算,这个剂量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95倍。Ames细菌诱变性检测或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进行的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伴或不伴代谢活化,艾塞那肽均不致突变或致畸变。艾塞那肽小鼠体内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在小鼠生育力研究中,雄性小鼠自交配前4周开始至整个交配期,雌性小鼠自交配前2周开始至整个交配期直到怀孕7天,皮下注射6、68、760μg/kg/day。在760μg/kg/day剂量组未观察到对生育力有影响,按AUC换算,这个剂量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390倍。孕小鼠于怀孕第6-15天(器官发生期)皮下注射6、68、460、760μg/kg/day,在6μg/kg/day组观察到腭裂(有些有缺口)、肋骨和颅骨不规则骨化,按AUC换算,这个剂量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3倍。怀孕家兔于怀孕第6-18天(器官发生期)皮下注射0.2、2、22、156、260μg/kg/day,在2μg/kg/day组观察到不规则骨化,按AUC换算,这个剂量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12倍。孕小鼠于怀孕第6天开始至哺乳第20天(断乳),皮下注射6、68、760μg/kg/day。产后第2-4天,在6μg/kg/day组观察新生儿死亡数增加,按AUC换算,这个剂量的全身暴露量相当于人用最大推荐剂量20μg/day的暴露量的3倍。【药代动力学】吸收: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艾塞那肽,达到中位血浆浓度峰值的时间为2.1h。皮下注射剂量为10μg的艾塞那肽注射液,艾塞那肽平均峰浓度(Cmax)为211pg/mL,平均曲线下总面积(AUC0-inf)为1036pg?h/mL。在5-10μg的治疗剂量范围内艾塞那肽的暴露(AUC)按比例增加,但Cmax值增加比相应比例少。在腹部、大腿和手臂等部位皮下注射艾塞那肽注射液后暴露量相似。分布:皮下注射单剂量艾塞那肽注射液,艾塞那肽的平均表观分布容积为28.3L。代谢和消除:非临床研究显示艾塞那肽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及随后的蛋白水解而消除。在人类,艾塞那肽的平均表观清除率为9.1L/h,平均终末半衰期为2.4h。艾塞那肽的这些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是非剂量依赖性的。对大多数人,给药后约10h艾塞那肽浓度仍可测。特殊人群肾功能受损:轻、中度肾功能损伤(肌酐清除率30-80mL/min)患者的艾塞那肽清除率仅轻度降低,因此无需调整艾塞那肽注射液的剂量。但是对于接受透析治疗的肾终末期疾病患者,艾塞那肽的平均清除率降低至0.9mL/min,而健康受试者为9.1mL/min(参见注意事项,概述)。肝功能受损:未在急、慢性肝功能受损患者中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因为艾塞那肽主要经肾清除,故推测肝功能异常对艾塞那肽的血浆浓度可能没有影响(参见药代动力学,代谢和消除)。老年人:患者(年龄范围22-73岁)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提示年龄对艾塞那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没有影响。儿童:未在儿童患者进行艾塞那肽研究。性别:对男性和女性患者进行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提示性别对艾塞那肽的分布和消除没有影响。种族:对白种人、西班牙人和黑人患者进行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提示种族对艾塞那肽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肥胖:对肥胖(BMI≥30kg/m2)和非肥胖患者进行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提示肥胖对艾塞那肽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该药物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恶心、低血糖、腹泻、呕吐、头痛及不安感,其中以恶心最为常见。通常情况下,恶心为轻度到中度, 在患者开始治疗和增加剂量时发生频率高。但恶心是一过性的,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轻或消失。在与二甲双胍合用时,艾塞那肽不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但是,在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患者群中加入艾塞那肽,则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且有患者用过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腹泻)【注意事项】1、艾塞那肽注射液不是胰岛素的代替物,不应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2、有使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个案报道。应告知患者伴有呕吐的持续性、严重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标志性症状。如果怀疑发生急性胰腺炎,应停用艾塞那肽注射液和其他可疑药物,并进行确证试验和适当治疗。如果证实是胰腺炎,但病因不明时,不推荐继续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给与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抗艾塞那肽抗体,这与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潜在免疫原性特点有关。接受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发生过敏性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少部分患者由于产生的抗艾塞那肽抗体效价高可能会导致不能改善血糖控制。如果血糖控制情况恶化或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应考虑选择其他抗糖尿病疗法。4、尚未进行艾塞那肽注射液与胰岛素、D-苯丙氨酸衍生物、氯茴苯酸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用的研究。5、不推荐肾终末期疾病患者或严重肾功能损伤(肌酐清除率<30ml/min)患者使用艾塞那肽注射液。6、尚未在严重胃肠疾病包括胃轻瘫患者中进行艾塞那肽注射液研究。由于艾塞那肽注射液使用时通常伴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故不推荐严重胃肠疾病患者使用。7、在艾塞那肽注射液30周对照临床试验中,当艾塞那肽注射液与二甲双胍联用时未观察到低血糖发生率较安慰剂与二甲双胍联用组有增加。但艾塞那肽注射液与磺脲类联用时低血糖发生率较安慰剂与磺脲类联用组有增加。因此为了降低与磺脲类联用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考虑减少磺脲类的剂量。当艾塞那肽注射液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时,无论是否同时给与二甲双胍,轻、中度低血糖症状发生率为11%,安慰剂组为7%。大多数低血糖发作是轻、中度的,口服碳水化合物均能解决。8、患者应了解的信息①应告知患者艾塞那肽注射液的潜在风险。患者应全面了解自我管理的方法,包括正确贮存艾塞那肽注射液的重要性、注射技术、定时用药(艾塞那肽注射液和联用的口服药物)、坚持饮食治疗计划、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定期检测血糖和HbA1c、识别和处理低血糖与高血糖、评估糖尿病并发症。②患者应了解使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可能会减少食欲、食量和/体重,但不需要因这样的效应修改给药方案。使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特别是刚开始治疗时也可能会引起恶心。应告知患者可伴有呕吐的持续性、严重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标志性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③如果患者怀孕或计划怀孕,应向他们的医生咨询。【禁忌】禁用于已知对艾塞那肽或本品其它成份高度敏感的患者。【规格】5μg,10μg【贮藏】在使用前,本品于原包装盒中避光置于2-8°C(36-46°F)冷藏保存。开始使用后,本品在不高于25°C(77°F)的室温条件下可保存30天。本品不得冷冻,冷冻后不可使用!注射笔从首次使用至30天后,即使注射笔内尚余药液,也应丢弃。【有效期】24个月。注射笔开始使用后的有效期:30天。【生产企业】美国Baxter Pharmaceutical Solutions LLC
早熟儿童打生长激素针是水剂好还是粉剂好?
您好!水剂、粉剂只是同类药品的不同剂型,没有本质差异。从疗效上水剂粉剂都是一样的,而且金赛的水剂还有防腐剂,它们比活性都是3.0。而且我也带孩子看过很多医院,大夫都说对于性早熟的孩子来说一般年龄体重骨龄都偏大,医生都推荐安科的粉剂,因为安科的粉剂价格优惠都能接受而且不含防腐剂,听说安科生物是注重孩子的安全为第一位,也有水剂了。我家孩子11岁用这抑制剂呢,三个月了长了3.8。粉剂效果挺好的,所以家长不要太过度焦虑,用在孩子身上的药还是要选择安全第一位的。
耳朵上长了一个肉疙瘩能治好吗?是因为我18岁那年打了耳洞引起的
瘢痕内剥切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耳部瘢痕疙瘩
发表时间:2009-04-09发表者:韩雪峰 (访问人次:894)
耳部瘢痕疙瘩多由穿耳孔引起,临床并不少见,其治疗不同于其它部位的瘢痕疙瘩,不仅要防止瘢痕疙瘩的复发,而且要考虑耳部的外形,是皮肤外科、整形外科的难题。单一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激素局部注射、放射治疗、硅胶膜局部使用等很难达到好的疗效,故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的治疗方法[1]。2001年Lee Y[2]等报道了瘢痕内剥离切除治疗瘢痕疙瘩的手术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作者对Lee的手术方法加以改进,采用手术剥离瘢痕疙瘩内硬化部分,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以利塑形和缝合,术后即刻及后续联合瘢痕区得宝松注射治疗34例耳部瘢痕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4例,作者选择北京朝阳医院的耳部瘢痕患者34例,年龄22~65岁,平均32.3岁,女性30例,男性4例,30例女性及2例男性为穿耳孔后形成的耳部瘢痕疙瘩,余为耳后皮脂腺囊肿感染或蚊虫叮咬所致,其中曾实施单纯手术复发者8例。形状不规则,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圆形、椭圆形、哑铃形等,体积0.5×0.5×0.7cm3~4.2×3.0×5 cm3。病程1~40年,平均5.4年。瘢痕发生年龄16~45岁,平均22.4岁。采用手术瘢痕内剥除瘢痕疙瘩内硬化部分, 术后即刻及后续联合得宝松注射治疗2~9次,两次之间间隔4周,平均3.8次。术后随访1~3年。
1.2 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局麻。瘢痕疙瘩中心部位切开,如瘢痕疙瘩有多个中心点,视情况可多实施几个中心部位切口以利剥离,注意尽量保留瘢痕疙瘩表面的瘢痕皮肤,自瘢痕皮肤下软化与硬化瘢痕之间的自然间隙向两侧及底部锐性剥离,去除全部硬化瘢痕疙瘩,注意不要剥通皮肤,视塑形及血运要求保留软化瘢痕皮肤,切口两侧应保留至少2mm软化瘢痕皮肤,以备缝合。7-0尼龙线在完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创口,术后即刻每例瘢痕内局部注射得宝松0.1~1ml。术后5天拆除缝线。大约每隔4周局部瘢痕内重复注射得宝松0.1~1ml,共5~6次,如手术后并经得宝松注射共5~6次治疗后半年内仍有复发趋势,即病患局部出现痒痛、发红等症状,可再行得宝松注射2~3次,如症状仍不能缓解或出现明显的激素副作用,则不宜继续实施得宝松注射治疗。
瘢痕内注射得宝松时采用1ml注射器,其原因为1ml注射器的截面积较小,使用相同压力注射时可产生更大的压强,故注射时较省力,更易于操作。每次抽吸约0.2ml,以防止注射压力过大致针头脱落,药物溅出。注射时由深至浅分层注射,边退边注药。
1.3 疗效判定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疗效判定标准,笔者参考王爱武等〔3〕的指标制定了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结束后瘢痕变平软成为线条状或萎缩性瘢痕,3年未见复发,且至少1年勿需注射激素而获控制者为痊愈;已成为线条状或萎缩性瘢痕,但随访时间未达3年不复发标准或仍需要注射激素稳定瘢痕者为控制;瘢痕不变、增大或复发为无效。
2 结果
本组34例耳部瘢痕疙瘩,术后所有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明显的愈合延迟,瘙痒、疼痛或敏感等自觉症状均完全缓解,无特殊后遗症发生。随访34例,时间1~3年,经复合治疗后达痊愈标准者25例,5例为控制,4例为无效。完全治愈率为73.5%,控制率14.7%。有3例患者在注射得宝松3~4次后出现皮肤萎缩现象而停止用药,但瘢痕疙瘩未复发。10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余患者无其它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产生。
典型病例1 女,48岁,22岁时穿耳洞后右耳垂瘢痕疙瘩,初起如黄豆大小,26岁怀孕后耳垂瘢痕疙瘩迅速增大,约有核桃大小。于30岁时行单纯手术治疗1次,术后3个月复发,时有痒痛感。现检视瘢痕疙瘩组织呈淡红色,皮肤菲薄,上无破溃,体积达3×2.5×1.5cm3,触之内有多个硬质的核(图1A)。治疗采用手术剥离瘢痕疙瘩内硬化部分,保留软化的瘢痕皮肤以利塑形,术后即刻及后续治疗联合瘢痕区得宝松注射,共注射5次,每次0.15ml,间隔4周,随访3年,瘢痕疙瘩无复发现象,手术区域为萎缩性瘢痕(图1B)。
典型病例2 女,22岁,2年前穿耳洞致左耳垂瘢痕疙瘩,未经任何治疗,伴痒痛。查体见瘢痕疙瘩体积3.8×3.0×2.4cm3,表面呈淡红色,可见扩张的血管,皮肤菲薄,无破溃,触之较硬(图2A)。治疗采用本手术方法,术后即刻及后续瘢痕区得宝松注射,共注射6次,每次0.25ml,间隔4周,随访3年,无复发,手术区域为线状瘢痕(图2B)。
典型病例3 女,30岁,12年前穿耳洞致左耳轮上缘瘢痕疙瘩,病变生长较为缓慢,未经任何治疗。查体见瘢痕疙瘩体积1×0.5×0.5cm3,皮肤可见扩张血管,无破溃,触之硬(图3A)。治疗采用本手术方法,术后即刻及后续瘢痕区得宝松共注射3次,每次0.1ml,间隔4周,随访2年,手术区域部位略隆起,但无复发现象,局部无发红,触之软,无痒痛感,手术瘢痕已不明显(图3B)。
3 讨论
耳部瘢痕疙瘩发生原因为伤口愈合调节机制失控,致细胞外基质过度、紊乱沉积而形成。由于成纤维细胞对转化生长因子受体的过高表达,以及其它刺激纤维化的因子如去血小板生长因子,白介素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作用,抑制了维持纤维组织产生和降解平衡的蛋白酶的产生,造成细胞外胶原过度沉积[4]。皮质激素可以阻断瘢痕疙瘩产生过程,起到抑制炎症,减少胶原合成,降低粘蛋白合成,抑制胶原酶抑制因子的作用,因此可以抑制瘢痕疙瘩的产生〔5〕。得宝松是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的灭菌混悬注射液,是一种长效的皮质激素。其副作用是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库兴综合征等。在我们早期的瘢痕疙瘩患者中(包括其它部位的病损,未计入本组)及以往的研究中[6],如注射得宝松时间迟于术后三周,则复发几率大大增加(因为例数不足及失访等原因而未进行统计分析)。本组患者采用术后即刻注射得宝松,并未出现创口延迟愈合的现象,提示术后即刻注射激素并不影响创面愈合,而且即刻注射可最大限度的抑制炎症反应,控制促进瘢痕形成的生长因子分泌,因此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采用约间隔4周注射激素一次,但并不严格限制两次注射的间隔时间,而是以瘢痕是否有复发趋势以及是否出现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为依据。如出现红、痒等复发症状则应提前注射,但不应少于3周(得宝松在瘢痕内的作用时间为3~4周),当出现皮肤变薄,较多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质激素副作用时,则应将注射时间延后,如出现严重的激素副作用则应停止注射。
目前,多数人认为手术切除加术后激素控制仍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两个关键。
手术的关键是切除后要有充足的皮源以利完全无张力缝合。以往的手术方式多主张将瘢痕疙瘩全部切除后直接切除缝合、转移周边皮瓣或埋置扩张器等方法覆盖创面达到无张力的目的[7],也有采用瘢痕内剥离切除的手术方式[2,7],但前人无论哪种手术方式,都强调了瘢痕疙瘩彻底切除的必要性。笔者采用的手术方式与前人略有不同,手术在瘢痕疙瘩内进行,强调将所有硬化瘢痕而非全部瘢痕切除,而且故意在瘢痕疙瘩边缘留有一条瘢痕组织以备缝合。此种方式不仅不增加新的瘢痕,而且避免激惹周边具有瘢痕疙瘩倾向的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以致产生比原来更大的瘢痕疙瘩,同时保留了更多的瘢痕皮瓣,利于耳部塑形。从术后的良好效果来看,完全彻底切除瘢痕并非必须,而且此种手术具有瘢痕皮瓣血运良好,无耳部变形,瘢痕不明显,治愈率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陈晓栋,顾黎雄,赵洪瑜,等. 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注射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52-53.
[2]Lee Y, Minn KW, Baek RM. A new surgical treatment of keloid: Keloid core excision J. 2001,Ann Plast Surg,2001,46(2):135-140.
[3]王爱武,刘燕,李金有,等.手术切除加激素注射治疗胸前瘢痕疙瘩 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690-692.
[4]Naim R, Naumann A, Barnes J,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antisense mod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 in keloid fibroblast cell culture J. Aesthetic Plast Surg,2008,32(2):346-352.
[5] 刘嘉锋,张一鸣.激素与瘢痕 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3):325-327.
[6] Rosen DJ,Patel MK, Freeman K, et al. A primary protocol for the management of ear keloids: results of excision combined with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rerative steroid injections 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5):1395-1400.
[7] 王燕华,王少华,吕建萍,等.瘢痕内切除塑形加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耳垂瘢痕疙瘩 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50.
益母草注射液
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来源: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08-9-26 文章录入:yjhan
【摘要】 【目的】观察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将300例剖宫产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00例,益母草组、缩宫素组均单纯采用益母草注射液和缩宫素治疗,益母草+缩宫素组则采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治疗。主要观察3组产后出血量、子宫复旧情况及开奶时间。【结果】产后出血方面,术中益母草+缩宫素组出血量明显少于益母草组和缩宫素组(P<0.01或P<0.05);术后各时间段益母草+缩宫素组、益母草组的出血量均明显低于缩宫素组(P<0.05)。在术后子宫复旧方面,益母草组的疗效优于缩宫素组,尤其在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开奶时间方面,益母草组开奶时间有提早的趋势,术后第3、5天乳足率明显高于缩宫素组(P<0.05或P<0.01)。【结论】益母草注射液有明显促宫缩、促子宫复旧和催乳作用,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应用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中药疗法 益母草注射液/治疗应用 子宫收缩/药物作用
产后出血仍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益母草具有溶栓、抗凝、降脂,降血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氧自由基,减少细胞内钙超载等作用。近年来,益母草注射液用于临床预防产后出血的研究倍受重视,我院自2007年7月~12月对益母草注射液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1)年龄20~34岁的住院孕妇;(2)孕龄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行剖宫产分娩者;(3)同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病例排除标准 (1)妊娠合并肝炎,肝功能异常者;(2)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者;(3)术前48h内接受抑制宫缩药物治疗者;(4)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或胎盘粘连需行人工剥离者;(4)不同意参加本临床研究者。符合其中1项即排除。
1.3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7月~12月本院符合条件病例共300例,随机分为3组:益母草组,益母草+缩宫素组,缩宫素组,每组100例。3组间产妇年龄、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 药品 益母草注射液:lmL(20mg),成都市时代药物制剂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1448)。缩宫素注射液:10 U,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281)。
1.5 治疗方法
1.5.1 益母草组 术中胎儿娩出后,即予子宫体注射2mL益母草注射液,术后2h臀部肌内注射益母草注射液1mL,以后每12h肌内注射1次,共注射8次。
1.5.2 益母草+缩宫素组 术中加用缩宫素10U宫体注射,益母草用法同益母草组。
1.5.3 缩宫素组 胎儿娩出后,即予子宫体注射缩宫素10U,术后2h臀部肌内注射缩宫素10U,以后每12h肌内注射1次,共注射8次。
1.6 观察指标
1.6.1 产后出血量测定 出血量测量方法采用称重法,术中破膜后,吸净羊水,胎儿娩出后,改用干纱布蘸吸手术野中出血,直至子宫全层缝合完毕,将此阶段所有蘸血的纱布称重,术毕按压子宫后会阴垫称重,将称重的纱布和会阴垫相加,得出手术中出血量(血液密度: 1.05g/mL)。手术后产妇臀下继续铺会阴垫,及时更换并称重,记录术后每日出血量。
1.6.2 子宫复旧情况 术后每日早上8时测量宫高,测量前嘱产妇排空小便,按摩宫体使子宫变硬后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垂直向上至子宫底的高度,记录数据。
1.6.3 开奶时间观察 每天由母婴同室的责任护士下病房,督促早吸吮、频吸吮和指导正确的哺乳技巧,以产妇产后乳汁分泌足够婴儿哺食,不需要补加代乳品为乳足;以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能满足婴儿需要或无乳汁分泌,需人工补加代乳品为缺乳。观察术后第2天乳汁分泌情况,统计有乳汁分泌的人数及泌乳率;观察第3天和第5天乳足及缺乳情况,统计乳足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组产后出血量比较 表1结果表明,术中益母草+缩宫素组出血量明显少于益母草组和缩宫素组(P<0.01或P<0.05),说明益母草和缩宫素在控制术中出血量方面有协同作用。术后各时间段益母草+缩宫素组、益母草组的出血量均明显低于缩宫素组(P<0.05),提示术后肌注益母草注射液对产后出血量的控制优于肌注缩宫素,但未见两药对产后出血量的控制有协同作用(益母草+缩宫素组与益母草组比较,P>0.05)。
2.2 3组子宫复旧情况比较 表2结果表明,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方面,益母草组的疗效优于缩宫素组,尤其在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益母草组与益母草+缩宫素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3 3组开奶时间比较 表3结果表明,益母草组开奶时间有提早的趋势,术后第3、5天乳足率明显高于缩宫素组(P<0.05或P<0.01)。
表1 3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bleeding amount during and af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three groups
统计方法:u检验;①P<0.05,与缩宫素组比较;②P<0.01,与益母草组比较
表2 术后子宫高度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uterine height after cesarean section
统计方法:u检验;①P<0.05,与缩宫素组比较
表3 3组开奶时间的比较(略)
Table 3 Comparison of time for lactation in the three groups
统计方法:χ2检验;①P<0.05,②P<0.01,与缩宫素组比较
3 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对产妇危害严重,处理不及时,危及生命,或导致远期并发症,因此积极预防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2〕。在产后出血的四大病因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发生率为50%~70%,约占产后出血的2/3,因此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加强子宫收缩力,常用药物有缩宫素、麦角新碱和前列腺素类。目前缩宫药物最常用的是缩宫素,其有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的优点,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3〕,因此,寻找高效、便捷、安全的促宫缩药是产科医生的期盼。
益母草治疗产后出血已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益母草具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作用,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4〕。近年来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5〕,益母草注射液可兴奋离体、在体动物与人体子宫,促进子宫肌肉收缩。
本研究结果显示,剖宫产术中益母草+缩宫素组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益母草组(P<0.05),提示缩宫素与益母草联合应用,有促子宫收缩止血作用。益母草作用迟缓,根据徐爱群等〔6〕试验,益母草注射液宫壁注射后引起宫缩的时间为(2.51±2.16)min,长于缩宫素组(1.68±0.68)min,直接宫壁注射益母草注射液后约2min,引起全子宫收缩。然而缩宫素作用时间较短,半衰期1~6min,益母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半衰期6h,当缩宫素作用减退时,益母草发挥作用,因此整个手术过程中止血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益母草或缩宫素。单用益母草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其他两组,笔者认为其原因与上述文献一致,因为益母草的迟缓作用,子宫收缩延迟,该药导致术中出血量多于益母草+缩宫素组(P<0.01),出血量也稍多于单用缩宫素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术后各时间段益母草+缩宫素组、益母草组出血量明显少于缩宫素组(P<0.05),说明益母草注射液不仅能够减少产后2h的出血量,而且能长时而有效地减少产后出血。
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方面,益母草组的疗效优于缩宫素组(P<0.05),表明子宫复旧良好,进一步证实益母草注射液在减少恶露,促使子宫复旧和产后恢复方面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
良好的子宫复旧可促使产妇早日开奶,开奶又有利于子宫复旧。本研究表明,益母草组与缩宫素组比较,益母草组在第3天及第5天乳足人数与缩宫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益母草可使产妇开奶提早,乳量增多。
缩宫素为多肽类激素子宫收缩药,益母草有效成分为生物碱,与缩宫素作用机理不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由于益母草在术中起效慢,不能及时起到促宫缩作用,需使用缩宫素。而缩宫素作用时间短,半衰期静脉应用时为1~6min,肌注时为30~60min,本试验每12h给药1次时间过长,若要提高缩宫素疗效,可能需增加使用次数。但当受点饱和后增加药物剂量也不能再继续引起子宫收缩,临床研究发现,缩宫素使用超过40U,继续使用则促进子宫收缩的效果不明显〔7〕。而益母草作用时间长,半衰期约6h,维持子宫收缩时间长于缩宫素,在本研究中也发现其促宫缩止血效果优于缩宫素,在术后较长时间内维持宫缩效果较好,所以将益母草与缩宫素联合使用,可使子宫收缩时间明显延长,两者协同互补,可作为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陈济民.益母草研究概况〔J〕.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4):296.
〔2〕俞霭峰.妇产科内分泌学(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2.
〔3〕Balki M,Ronayne M,Davies S,et al.Minimum oxytocin dose requirement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for labor arrest〔J〕.Obstetr Gyne,2006,107:45.
〔4〕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7-158.
〔5〕郭鹏,高颖,张静泽,等.益母草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1):83.
〔6〕徐爱群,曾蔚越,吴大蓉,等.益母草注射液缩宫止血疗效初步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7,3(2):88.
〔7〕李丽春,屈军.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应用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