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EMPIC注射笔
注射笔百科 2024年1月3日 76
OZEMPIC注射笔
OZEMPIC注射笔是一种用于胰岛素注射的设备。它具有易于使用的界面,可存储多达5个剂量,并具有剂量校准功能,有助于确保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此外,它还具有安全功能,可防止在使用之前意外关闭注射笔。这种注射器适用于自行管理糖尿病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且准确的胰岛素注射体验。使用前需根据个人胰岛素类型和剂量校准注射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注射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监控。建议您在使用OZEMPIC注射笔之前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司美格鲁肽滥用如何遏制
佟希颤抖着右手,将针头倾斜45度扎进皮肤。她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疼痛,反而有些轻松。随后她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写下:“第一天:0.25”。这是佟希第一次注射司美格鲁肽的画面,0.25(mg)是她使用的剂量。司美格鲁肽本是一款用于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却因为能够降低血糖、抑制食欲,在社交媒体上成了“无痛减肥的神针”。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大医院纷纷断货、电商平台溢价严重。风靡背后,不少健康人士在社交平台的宣传下,通过互联网私开处方、医院的“灰色地带”购买该药物。一些用药者则盲目增加注射剂量。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日益严重。降糖药变“减肥神针”盲目滥用成流行今年8月,佟希的小红书首页出现大量类似推送:“司美控制了我的胃”、“不节食、不运动,躺瘦的神器”、“减肥有人打过吗?”…这些帖子都在推荐一款叫做司美格鲁肽的注射液,描述该药物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就能快速减轻体重。△小红书上“司美”帖子下留言众多。佟希不免心动。她在居家办公期间暴饮暴食,体重飙升到190斤,之后试过节食减肥,但收效甚微。8月中旬,她便到上海市嘉定区某医院询问这款药物。“我一说打针医生就知道什么意思,问的人太多了。”佟希笑称,为她诊疗的主治医生自己也在注射该药物,已经“瘦成杆”了。“医生也在用,能有什么问题呢?”8月20日佟希第一次注射司美格鲁肽,第二天就感觉食欲下降。她笑称“真不愧是神针”:第一个月每顿的饭量从两碗变成一碗,月底算账时饮食开销少了将近2000元。不到三个月,她的体重已经降到了169斤。△佟希展示了她的配药记录。佟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又名诺和泰、Ozempic)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通过增加GLP-1(一类蛋白质激素)在人体中作用的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从而抑制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正是由于“降糖”功效,该药物于2021年4月在国内获批,成为靶向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但是,该药物目前在我国并未获批用以治疗单纯肥胖症,更不是减肥药。限制阻挡不了药物走红,微博上“司美格鲁肽”话题已有上千位粉丝。在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上,不少BMI正常的减肥人士希望通过司美格鲁肽“降到100斤以下”,并拍摄体重秤上的数字照片、每天注射的实时短视频进行“打卡”,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1万;一些用药者在短时间内增加注射剂量,佟希也不例外。尽管司美格鲁肽的说明书上注明“起始剂量为0.25mg,不推荐每周剂量超过1mg。”,佟希三周后已经把注射剂量增加到了1mg。“还不是我胖得太着急了,9月底我就加到了1.2。”佟希很自信,指出药物在国外减肥最高可以打到2.5mg,“要不是心疼钱,我就打更多了。”盲目用药伴随着副作用的出现。几位用药者在采访中坦言:“打了两针体重一点儿也没变化,直接加码到0.75,当场就吐了。”“一上来就自己打了0.5,出现了眩晕的生理反应,晕到不能走路,太耽误工作了。”“难受到想死,体重没变,力气倒是没了。”一位内分泌科医生对此感到无奈:“司美对于体型正常的或者是消瘦的2型糖尿病都是不适用的!”他强调给单纯肥胖的病人使用司美格鲁肽属于超适应症(超过药物说明书使用范围)用药,需要检查胰腺、甲状腺等相关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注射。体型正常的健康人士使用该药物或用药者私自加大剂量,都属于滥用。“胃肠道不适、低血糖只是用药正常的副作用。严重的话会诱发急性胰腺炎或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互联网私开处方,医院购药有“灰色地带”获取药物的便捷加剧了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购药者在淘宝、京东搜索“司美”,只需联系客服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随意填写症状后就能自动开具该药物的处方。有些平台的一些商家直接将该药物作为减肥药售卖。商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自用塑形笔!好身材秀起来,减多少你说了算。”注射针头的购买链接比比皆是。而在医院购买司美格鲁肽有“灰色地带”。执业医师余彬表示,目前在医院获取该药物有三种途径:找2型糖尿病患者代开;找医药代表代开;直接和医生表示自己肥胖、有用药需求,要求自费购买。“如果一位本身血糖就比较高的肥胖人士主动要求医生开药,并且不用医保报销,很多医生不会拒绝。”余彬透露,现实中“是否是超适应症”谁来判断呢?药物并没有致死风险,医生这样做也并不违法。“其实检查的当天我偷偷喝了糖水。”佟希坦言,自己凭借“刚过线的血糖值”拿到了处方。司美格鲁肽的小红书帖子下则充斥着各种“处方攻略”:如果BMI没有很高就自己在家测餐后血糖,当血糖值介于6.3到7之间时,属于血糖受损又算不上糖尿病,记下这个时间去验血就好。“不能再说下去了,懂得都懂。”△线上药店自动开具了处方。余彬进一步指出,由于司美格鲁肽不属于麻醉或精神类药物,医院对自费购买此药的监管并不严格。也就是说患者可以凭借一张处方拿一定数量的药物,并在多家医院拿药。一些糖尿病病人与医药代表由此看到商机,纷纷做起代购。“瘦的人医生不给开,一般会在网上求帮买。”一位司美格鲁肽代购描述,自己会先在小红书、微博上发布引流的帖子,私信购药者要求加微信,等有货了就可以随时联系。“我们都是成年人,出了问题我不负责的。”这位代购笑言,自己只会提醒对方“甲状腺或胰腺没问题”。甚至有一位上海市杨浦区的护士也做起了代购,说道:“等内部有了,我就去开。”△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了某司美代购。△记者询问线上药店:购买司美是否需要处方?在上海市某综合医院药房工作的袁琪直指,11月初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药房要求“配司美”,有时候一个人要拿三份病历和身份证。“问得细一点都说是帮家里人带药。”在患者和代购的疯狂抢购下,网络上原价478元的小支司美格鲁肽价格已经涨至650元到900元不等。上海的各大医院目前对司美格鲁肽做出限购规定:一张处方只能买一支。尽管如此,据诺和诺德公司上海办事处反映,上海地区仍是缺货状态。△电商平台上的司美格鲁肽价格高昂。袁琪对此感到愤怒,她也是一位长期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医院的库存最多的时候只有十几支,只够供应几个老病人。”她观察到一些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配不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只能换成口服制剂。她不免担心,药物适应症外的畸形市场会不断扩大,挤兑真正病患的用药资源。“种草”和广告边界何在?处方药网络监管需指引在减肥爱好者邱婷看来,社交平台上的“种草”是不少滥用现象的源头。她看到今年以来,国内社交平台上的用户纷纷推荐司美格鲁肽,不乏一些知名美妆博主。“很少有人把药物的科学性和副作用说清楚。”邱婷指出,推荐者把“内分泌科医生权威认可”、“该药物已被国外政府批准减肥”作为科学依据。实际上,在国外获批用于治疗肥胖症的Wegovy和国内流行的Ozempic尽管成分都是司美格鲁肽,规格和剂量并不一样。自己也曾去过帖子里提到的某知名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并未倡导通过药物减肥。△微博上“司美”超话活跃。“这不是虚假宣传吗?”邱婷质疑,所谓的“种草”帖成为了变相推广,自己认识的大量网友在这些帖子的影响下滥用药物,其中很多是Z世代。“种草和广告的边界很模糊。”上海市律师协会医药健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沈涛表示,根据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一些指定的医学专业刊物上发布广告,不能够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以新闻报道等变相形式进行宣传。“只要提及了效果,在严格意义上都算广告。”“相关的法规是完善的,但违法与违规现象非常普遍。”沈涛同样观察到,社交平台上的很多药品帖子以“生活方式”、“经验分享”的名义踩着“黄线”,让执法者无法界定。除非是被竞争对手或用户举报,很难对其作出判罚。“社交平台应该对药品相关内容有过滤和筛选机制。”医疗战略公司创始人赵衡指出,互联网传播的场景日益丰富,带来了更多药物滥用的风险。平台需要明确、细化的监管指引,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之外对有争议、不清晰的地带进行阐释,例如药品经验分享提及哪些词算宣传?主播通过视频展示用药过程是否属于广告等等,帮助平台更好地履行传播责任。△代购表示大支司美格鲁肽很稀缺。“停药后体重就会反弹。但健康人士不可能一直依赖药物,后遗症难以预料。”赵衡和沈涛认为,遏制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开展用药教育,引导更多人从长期健康的角度考虑,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体重数字。如果急功近利的身材焦虑更加泛滥,司美格鲁肽的滥用只会是个“开始”。(文中除专业人士外均为化名)栏目主编:毛锦伟文字编辑:毛锦伟
最好卖的10个新药(附名单)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宋一宁
一文盘点销售强劲的重磅新药
上市的新药中,有些一经推出便备受市场欢迎,甚至改写竞争格局,而有些则出师不利,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哑火”。
根据麦肯锡(McKinsey&Co.)2014年对2003-2009年上市新药所做的分析,大约2/3的新药在上市后第一年未能达到销售预期。发现新的安全问题、制造与供应遇到困难、医生不愿尝试新的选择、竞争对手获取先发优势、营销低效、公司动荡造成管理出现混乱,或者仅仅是上市时机不好,都有可能造成新药初战不顺,进而令其市场前景黯淡无光。
FiercePharma根据获批上市后前4个完整季度的销售额高低,汇总出2017年以来上市后开局最强的十大“最猛”新药。
需要注意的是,较高的初始速度并不能确保最远的射程,比如吉利德(Gilead)的丙肝(HCV)药物Epclusa,作为首个治疗6种主要形式HCV的抗病毒药,自2016年6月获批上市后6个月,其销售额就高达17.5亿美元,但随着整个HCV市场萎缩,Epclusa在2019年仅实现了19.7亿美元收入,与上年持平,较上市后头一年的势头相去甚远。
同样,上市后前4个季度表现平平的药物也可能随着市场的发展和业内认知的变化,产生极强的“后劲”。例如诺华(Novartis)的心力衰竭药物Entresto,甫一上市就遭到怀疑,医生亦不愿开具处方,所以尽管该药销售额预期高达数十亿美元,但在上市后第一个全年(2016年)仅收入1.7亿美元。但到了2019年,其销售额达到17.3亿美元,同比增长超70%。
01、Mavyret:
搭上丙肝市场高增长末班车
Mavyret全疗程仅需8周治疗,而其他同类丙肝药需要12周。为了进一步凸显竞争优势,艾伯维(AbbVie)为Mavyret定价时显著低于竞争对手7万~8万美元,仅为26400美元。
这使得Mavyret初期的销售增长十分顺利。仅在2018年第一季度,Mavyret便创造了8.94亿美元销售额,比预期高出60%。当时艾伯维首席执行官认为该增长势头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会帮助其填补因阿达木单抗(Humira)销售滑坡而产生的缺口。
然而事不尽人愿,Mavyret所搭上的是丙肝领域快速增长的最后一列火车。随着现有患者迅速康复,该用药领域在2015年达到顶峰,全球销售额约为230亿美元,此后一直呈下降趋势。Mavyret销售额也在2018年后三季度出现销售滑坡。2019年,Mavyret全球销售额为28.9亿美元,同比下降16%。
与此同时,2019年吉利德针对其丙肝药推出了授权的仿制药,标价为24000美元,直接对标Mavyret,抢回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去年5月,Mavyret在中国获批,进入1000万丙肝患者的蓝海市场,或许会获得新的增长机会。
02、Biktarvy:
最成功的抗HIV新药
吉利德的抗HIV三合一复方新药Biktarvy在上市后的第2个完整季度中,便迅速成为美国抗HIV治疗领域的领跑者。从前4个完整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Biktarvy是最成功的抗HIV新药,销售额达到19.4亿美元。
吉利德采用突破性的小包装,使该药总重量仅为275毫克,大大减轻患者服药的心理负担。与此相比,来自葛兰素史克(GSK)的竞争者Triumeq为每片950毫克。并且,Biktarvy显示出高耐药性屏障,几乎没有药物相互作用信号,且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比Triumeq更低的副作用发生率。
但是,Biktarvy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传统的三药或四药组合。2017年底,美国FDA批准了GSK的首款两药HIV合剂Juluca(多替拉韦/利匹韦林),随后在2019年4月,GSK另一款针对新诊断患者的两药合剂Dovato(度鲁特韦/拉米呋啶)获批上市。GSK认为两药疗法可减少患者长期接触多种药物成分而发生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并长期保持较高的病毒抑制作用。
关于“两药”和“三药”孰优孰劣,目前还缺乏长期大样本临床证据支持。在市场表现上,2019年Juluca和Dovato的总销售额为5.26亿美元,而Biktarvy高达47.4亿美元,且仍在快速增长。
03、Ocrevus:
增势强劲 将遇强敌
多发性硬化症(MS)药物奥瑞珠单抗(Ocrevus)被誉为罗氏 历史 上最成功的药物,上市第一年就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席之地。这是首个用于难以治疗的原发性MS药物,其在复发性MS头对头试验中击败过默沙东(MSD)的Rebif,且比后者定价低25%。
罗氏的低价策略得到了回报,Ocrevus上市后前12个月就已获得7%的市场份额,其中约70%来自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的替换用药。
进入2019年,尽管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例如诺华的西尼莫德(Siponimod)和默沙东的克拉屈滨(Cladribin),但罗氏的Ocrevus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其全年销售额比2018年增长57%,达到37.1亿瑞士法郎。
未来,Ocrevus很快会面临诺华(Novartis)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的竞争,后者在降低复发率和减缓疾病复发以及致残方面超过赛诺菲(Sanofi)的Aubagio,并且口服给药的方式便于患者自我管理,这相对于注射给药的Ocrevus来说,或形成一定优势。
04、Shingrix:
太畅销以致产能不足
2017年以前,默沙东的Zostavax在带状疱疹预防方面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而GSK的Shingrix一经推出,便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在上市12个月内便近乎跨过“重磅炸弹”门槛,且此后一直保持增长势头。
2018年3月中旬,即上市后仅5个月,Shingrix已经占据美国带状疱疹疫苗90%以上的市场。根据GSK的数据,到2018年底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8%。
Shingrix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令业界备感惊讶,甚至GSK也措手不及。在2018年中期,Shingrix开始供不应求,GSK不得不限制订单并暂停其广告宣传。在产能严重拖后腿的情况下,Shingrix 2019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达5.32亿英镑。
GSK目前正在着手建造新的生产基地,其透露,在新产能投入市场之前,Shingrix在2020年进一步销售增长的空间有限。
05、Spinraza:
与基因疗法争夺SMA市场
Spinraza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尽管每次注射价格高达12.5万美元,且患者在一开始需要隔14天、30天分别注射第一和第二针,然后每四个月注射一次,这样昂贵的定价引发了外界争议。但到2017年第二季度,该药销售额达到2.03亿美元,几乎是业内预测的3倍。
而随着参与治疗的患者纷纷进入剂量维持阶段,Spinraza的热度明显消退,在2017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微跌至1.98亿美元。随后,该药受到诺华基因疗法Zolgensma的挤压,后者虽然更是“天价”,但一次给药即可终生治愈。
06、Skyrizi:
即将跻身“重磅炸弹”
虽然艾伯维的银屑病药物Skyrizi并非首款进入市场的IL-23抑制剂,但对强生(Johnson & Johnson)的IL-12/23双抗特诺雅(Tremfya)与诺华的IL-17A抑制剂可善挺(Cosentyx)“后发制人”。Skyrizi在市场上快速上量,无疑对于艾伯维填补因Humira销售下滑造成的缺口有着重要意义。
Skyrizi的市场竞争优势之一是给药频率较低,只需在治疗开始时每隔一个月给药,两次后即可每隔12周注射一次。其临床数据亦令人信服,在Ⅲ期临床研究中,80%的患者身上90%的病变皮肤可在一年内恢复正常,60%的患者全身皮肤都会恢复 健康 。在长期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2%的患者全身病变皮肤会在两年内恢复正常。
在2020年第一季度,Skyrizi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今年全年销售额或轻松超过10亿美元,一举进入“重磅炸弹”行列。艾伯维如今在致力于扩展Skyrizi的适应症标签,持续打开市场。
07、Zolgensma:
创新支付方式的“天价药”
诺华单剂200万美元的Zolgensma是目前最贵的药物,上市后该药也遭到涉嫌数据操作的指控,且诺华迟迟不能报告其内部调查结果,又加上相关高管陆续离职,令整个事件变得扑朔迷离。FDA也因此推迟了对Zolgensma部分临床试验的批准。
虽然出现波折,但许多患者证实了Zolgensma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疗法,仅需一次注射即可使其在运动能力方面出现显著改善。诺华也为药品支付方提供了基于治疗结果的协议,当且仅当药物起作用,支付方才需要在5年间完成总治疗费用的支付。目前该协议已经覆盖90%的商业医疗保险患者。Zolgensma的销售额也高于分析师预期,2019年6个月总收入就达到3.61亿美元。
08、Ozempic:
欲改写GLP-1药物市场格局
对于老牌糖尿病药物生产企业诺和诺德(Novo Nordisk)来说,索马鲁肽(Ozempic)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产品,它承担者夺回老药GLP-1激动剂利拉鲁肽(Victoza)所失去的市场份额,以及为新上市的口服索马鲁肽(Rybelsus)争取市场的任务。在Ozempic上市之前,GLP-1激动剂市场主要被礼来(Eli Lilly)每周注射一次的度拉鲁肽(Trulicity)把持。
临床数据显示,Ozempic不仅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比默沙东的DPP-4抑制剂西他列汀(Januvia)、阿斯利康的GLP-1激动剂艾塞那肽(Bydureon)效果更为明显,还有帮助患者减轻体重的作用。数据还显示Ozempic令患者中风风险降低39%,心血管事件总体风险降低26%,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治疗标准。
2018年第三季度,Ozempic在美国2型糖尿病处方药领域获得主导地位,到2018年底,其销量正式超过Victoza。到了2019年,Ozempic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7%,目前,诺和诺德正在将营销重点放在市场上首款口服GLP-1激动剂Rybelsus上。
09、Tremfya:
数据优异助销售上量
强生本身拥有TNF抗体药物英夫利西单抗(Remicade)和IL-12/23抑制剂乌司奴单抗(Stelara),但尽管如此,Tremfya还是在皮肤抗炎领域发挥出了极大经济效益,可见该领域空间依旧巨大。
相关数据显示,Tremfya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性牛皮癣具有显著疗效,到第16周时,10例经治疗患者中至少有7例获得至少90%的 健康 皮肤,效果优于艾伯维的Humira。并且在一项头对头试验中,击败了诺华牛皮癣药物苏金单抗(Cosentyx)。得益于这些良好数据,Tremfya上市一年便获得4.16亿美元的收入。
不过,在礼来的一项治疗中度至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试验中,其银屑病药物Taltz击败了Tremfya,在用药12周内获得了更好的全身治疗效果,达到了其主要研究重点,或在今年获得FDA和EMA的扩适应症批准。
10、Dupixent:
“良心价”快速开发患者群
Dupixent是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抑制IL-4和IL-13的信号传导,也是唯一被批准用于6~11岁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儿童群体的生物制剂。该药上市定价为37000美元,低于药物经济学研究所计算的成本效益阈值,受到外界好评。Dupixent上市后短短5周内,便获得了3500名临床患者,其增速远快于其他成功的皮肤科药物。在2017年第二季度,即上市后第一个完整季度中,Dupixent便获得了8500名患者买单,销售额超过1.18亿欧元。
到2019年底,Dupixent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51%,达到20.7亿欧元(23.2亿美元)。据EvaluatePharma预测,2020年其销售额可能达到34亿美元。
这种药火了,各大医院断货!社交平台狂推“减肥神针”?有人用后却难受到想死
佟希颤抖着右手,将针头倾斜45度扎进皮肤。她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疼痛,反而有些轻松。随后她打开手机里的备忘录,写下:“第一天:0.25”。
这是佟希第一次注射司美格鲁肽的画面,0.25是她使用的剂量。司美格鲁肽本是一款用于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却因为能够降低血糖、抑制食欲,在社交媒体上成了“无痛减肥的神针”。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大医院纷纷断货、电商平台溢价严重。
风靡背后,不少健康人士在社交平台的宣传下,通过互联网私开处方、医院的“灰色地带”购买该药物。一些用药者则盲目增加注射剂量。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日益严重。
降糖药变“减肥神针”盲目滥用成流行
今年8月,佟希的小红书首页出现大量类似推送:“司美控制了我的胃”、“不节食、不运动,躺瘦的神器”、“减肥有人打过吗?”…这些帖子都在推荐一款叫做司美格鲁肽的注射液,描述该药物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就能快速减轻体重。
小红书上“司美”帖子下留言众多
佟希不免心动。她在居家办公期间暴饮暴食,体重飙升到190斤,之后试过节食减肥,但收效甚微。8月中旬,她便到上海市嘉定区某医院询问这款药物。
“我一说打针医生就知道什么意思,问的人太多了。”佟希笑称,为她诊疗的主治医生自己也在注射该药物,已经“瘦成杆”了。“医生也在用,能有什么问题呢?”
8月20日佟希第一次注射司美格鲁肽,第二天就感觉食欲下降。她笑称“真不愧是神针”:第一个月每顿的饭量从两碗变成一碗,月底算账时饮食开销少了将近2000元。不到三个月,她的体重已经降到了169斤。
佟希展示了她的配药记录
佟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由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通过增加GLP-1在人体中作用的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从而抑制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
正是由于“降糖”功效,该药物于2021年4月在国内获批,成为靶向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处方药。但是,该药物目前在我国并未获批用以治疗单纯肥胖症,更不是减肥药。
限制阻挡不了药物走红,微博上“司美格鲁肽”话题已有上千位粉丝。在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上,不少BMI正常的减肥人士希望通过司美格鲁肽“降到100斤以下”,并拍摄体重秤上的数字照片、每天注射的实时短视频进行“打卡”,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1万;一些用药者在短时间内增加注射剂量,佟希也不例外。
尽管司美格鲁肽的说明书上注明“起始剂量为0.25mg,不推荐每周剂量超过1mg。”,佟希三周后已经把注射剂量增加到了1mg。“还不是我胖得太着急了,9月底我就加到了1.2。”佟希很自信,指出药物在国外减肥最高可以打到2.5mg,“要不是心疼钱,我就打更多了。”
盲目用药伴随着副作用的出现。几位用药者在采访中坦言:“打了两针体重一点儿也没变化,直接加码到0.75,当场就吐了。”“一上来就自己打了0.5,出现了眩晕的生理反应,晕到不能走路,太耽误工作了。”“难受到想死,体重没变,力气倒是没了。”
一位内分泌科医生对此感到无奈:“司美对于体型正常的或者是消瘦的2型糖尿病都是不适用的!”他强调给单纯肥胖的病人使用司美格鲁肽属于超适应症用药,需要检查胰腺、甲状腺等相关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注射。体型正常的健康人士使用该药物或用药者私自加大剂量,都属于滥用。“胃肠道不适、低血糖只是用药正常的副作用。严重的话会诱发急性胰腺炎或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
互联网私开处方
医院购药有“灰色地带”
获取药物的便捷加剧了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
购药者在淘宝、京东搜索“司美”,只需联系客服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随意填写症状后就能自动开具该药物的处方。有些平台的一些商家直接将该药物作为减肥药售卖。商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自用塑形笔!好身材秀起来,减多少你说了算。”注射针头的购买链接比比皆是。
而在医院购买司美格鲁肽有“灰色地带”。
执业医师余彬表示,目前在医院获取该药物有三种途径:找2型糖尿病患者代开;找医药代表代开;直接和医生表示自己肥胖、有用药需求,要求自费购买。
“如果一位本身血糖就比较高的肥胖人士主动要求医生开药,并且不用医保报销,很多医生不会拒绝。”余彬透露,现实中“是否是超适应症”谁来判断呢?药物并没有致死风险,医生这样做也并不违法。
“其实检查的当天我偷偷喝了糖水。”佟希坦言,自己凭借“刚过线的血糖值”拿到了处方。司美格鲁肽的小红书帖子下则充斥着各种“处方攻略”:如果BMI没有很高就自己在家测餐后血糖,当血糖值介于6.3到7之间时,属于血糖受损又算不上糖尿病,记下这个时间去验血就好。“不能再说下去了,懂得都懂。”
线上药店自动开具了处方
余彬进一步指出,由于司美格鲁肽不属于麻醉或精神类药物,医院对自费购买此药的监管并不严格。也就是说患者可以凭借一张处方拿一定数量的药物,并在多家医院拿药。一些糖尿病病人与医药代表由此看到商机,纷纷做起代购。
“瘦的人医生不给开,一般会在网上求帮买。”一位司美格鲁肽代购描述,自己会先在小红书、微博上发布引流的帖子,私信购药者要求加微信,等有货了就可以随时联系。“我们都是成年人,出了问题我不负责的。”这位代购笑言,自己只会提醒对方“甲状腺或胰腺没问题”。甚至有一位上海市杨浦区的护士也做起了代购,说道:“等内部有了,我就去开。”
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了某司美代购
记者询问线上药店:购买司美是否需要处方?
在上海市某综合医院药房工作的袁琪直指,11月初以来,每天都有人来药房要求“配司美”,有时候一个人要拿三份病历和身份证。“问得细一点都说是帮家里人带药。”
在患者和代购的疯狂抢购下,网络上原价478元的小支司美格鲁肽价格已经涨至650元到900元不等。上海的各大医院目前对司美格鲁肽做出限购规定:一张处方只能买一支。尽管如此,据诺和诺德公司上海办事处反映,上海地区仍是缺货状态。
电商平台上的司美格鲁肽价格高昂
袁琪对此感到愤怒,她也是一位长期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医院的库存最多的时候只有十几支,只够供应几个老病人。”她观察到一些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配不到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只能换成口服制剂。她不免担心,药物适应症外的畸形市场会不断扩大,挤兑真正病患的用药资源。
“种草”和广告边界何在?
处方药网络监管需指引
在减肥爱好者邱婷看来,社交平台上的“种草”是不少滥用现象的源头。
她看到今年以来,国内社交平台上的用户纷纷推荐司美格鲁肽,不乏一些知名美妆博主。“很少有人把药物的科学性和副作用说清楚。”邱婷指出,推荐者把“内分泌科医生权威认可”、“该药物已被国外政府批准减肥”作为科学依据。实际上,在国外获批用于治疗肥胖症的Wegovy和国内流行的Ozempic尽管成分都是司美格鲁肽,规格和剂量并不一样。自己也曾去过帖子里提到的某知名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并未倡导通过药物减肥。
微博上“司美”超话活跃
“这不是虚假宣传吗?”邱婷质疑,所谓的“种草”帖成为了变相推广,自己认识的大量网友在这些帖子的影响下滥用药物,其中很多是Z世代。
“种草和广告的边界很模糊。”上海市律师协会医药健康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沈涛表示,根据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一些指定的医学专业刊物上发布广告,不能够在大众传播媒介上以新闻报道等变相形式进行宣传。“只要提及了效果,在严格意义上都算广告。”
“相关的法规是完善的,但违法与违规现象非常普遍。”沈涛同样观察到,社交平台上的很多药品帖子以“生活方式”、“经验分享”的名义踩着“黄线”,让执法者无法界定。除非是被竞争对手或用户举报,很难对其作出判罚。
“社交平台应该对药品相关内容有过滤和筛选机制。”医疗战略公司创始人赵衡指出,互联网传播的场景日益丰富,带来了更多药物滥用的风险。平台需要明确、细化的监管指引,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之外对有争议、不清晰的地带进行阐释,例如药品经验分享提及哪些词算宣传?主播通过视频展示用药过程是否属于广告等等,帮助平台更好地履行传播责任。
代购表示大支司美格鲁肽很稀缺
“停药后体重就会反弹。但健康人士不可能一直依赖药物,后遗症难以预料。”赵衡和沈涛认为,遏制司美格鲁肽的滥用现象从根本上还是要开展用药教育,引导更多人从长期健康的角度考虑,而不是沉溺于眼前的体重数字。如果急功近利的身材焦虑更加泛滥,司美格鲁肽的滥用只会是个“开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冯蕊